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17 05:26:17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特征及采用坎地沙坦治疗的效果。方法 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期5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值, 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坎地沙坦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TO及TS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T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窦性心律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007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习惯改变, 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原发性高血压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 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左心室肥厚为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 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独立危险因素, 为探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窦性心律震荡的临床特征, 作者进行本次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55.4±8.6)岁, 病程3~22年, 平均病程(9.4±3.2)年;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55.9±8.4)岁, 病程3~20年, 平均病程(8.7±3.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入组标准 ①两组患者入院后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中相关诊断标准, 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2级以上[1];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患者左心室, 观察组患者表现为左心室肥厚, 对照组左心室正常;③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④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能配合完成治疗和研究患者。

1. 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明确两组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 观察组在进行研究前1周内停止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后即服用坎地沙坦(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498), 8 mg/次, 1次/d, 根据治疗后血压情况调节相应剂量, 连续治疗12周后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动态血压监测。窦性心律震荡检测: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仪记录患者24 h心电信息, 将心电信息录入计算机软件中进行分析, 排除心房颤动、干扰等。采用TO及TS值反映出窦性心律震荡情况, TO计算方法通过输入室性早搏前后第1、2个窦性RR值进入计算机后由计算机设置好计算系统计算出结果;TS计算方法同上。比较两组患者TO及TS值, 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TO及TS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TO及TS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T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治疗前后TO及TS值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TO值明显高于治疗后, TS值明显低于治疗后,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终身治疗、引起并发症多等特点, 随着病程增加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室肌肉排列紊乱、心室肥厚、心室舒张受限等, 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临床中有效控制血压、维持心室肌功能、对可能出现并发症进行预防可延缓和减轻心力衰竭发生。

临床中通过检测窦性心律震荡可反映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室性早搏发生后窦性心律可增快, 随后便减慢, 这一现象临床称之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2]。而目前临床中常采用TO及TS值反映窦性心律震荡情况。TO值反映室性早搏发生后窦性心律加速情况, 而TS值则定量分析出室性早搏发生后是否窦性心律发生减速情况[3]。左心室肥厚患者在代偿期间, 可引起血压暂时性降低, 导致迷走神经反射性降低, 故加快窦性心律, 即早期表现为窦性心律加快, 心电图中可表现为RR间期缩短[4]。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可导致心排量明显增加, 随之升高血压, 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降低心率, 即表现为窦性心律减慢, 心电图中可表现为RR间期延长。临床中采用阿托品类药物可阻断迷走神经兴奋性,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减弱可改变窦性心律震荡情况。

本次研究, 通过检测两组患者TO及TS值反映窦性心律震荡情况, 得出观察组患者TO值明显升高, 而TS值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窦性心律震荡情况明显减弱, 对自主神经损伤较为严重, 通过降低血压、改善心室功能可减轻自主神经损伤程度, 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延缓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宏, 王晓丽, 王术芳,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8):810-812.

[2] 潘有龙, 胡金萍.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血压参数、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临床荟萃, 2014, 29(4):431-433.

[3] 陈金平, 仇新军, 于华, 等.坎地沙坦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临床误诊误治, 2013, 26(1):66-69.

[4] 丁莉, 方理刚, 朱文玲.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12):1029-1034.

[5] 余慧文, 伍敏仪, 黄家雯, 等.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左旋氨氯地平的干预作用.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 18(3):234-238.

[收稿日期:2015-03-26]

上一篇: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和PFNA... 下一篇:手足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X线及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