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一堂语文课的三种味道

时间:2022-09-02 12:13:55

同课异构,一堂语文课的三种味道

摘要: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发教师智慧的碰撞,使教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全国三大著名教学流派的老师对《小狗包弟》的深入解读,课堂语文味浓,很好的把握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秀理念的坚守。

关键词:同课异构;新课程;启示

近年来,同课异构作为一种带有新课程创新理念的教学活动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引发教师智慧的碰撞,还能够使教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在成都市内一中学举行的“全国著名教学流派特色课堂‘同课异构’专场展示”活动,有幸聆听了分别代表“尝试教学流派”、“六步教学流派”和“成功教育教学流派”三位教师的同台授课。活动提供给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8课《小狗包弟》。三位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高潮不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听者受益匪浅,大呼过瘾。笔者就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这三节课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一、深入解读文本,让语文课姓“语”

我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修炼,具体表现在能够读出文本的味道来,善于品味出、想象出文章背后所隐含的东西。而语文味则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它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历及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考状态下,多维度地去解读、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认同与欣赏。在这样长期的浸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一句话,让语文课回归本性,姓“语”。

教师A紧扣文本,以“读”来贯穿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深读、赏析、品味。每个环节设计的问题如下:

1.速读课文,捕捉信息,看看文中讲了哪两则故事?两则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跳读课文,从内容上看,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3.品读课文,思考第一则故事中狗是如何对人的?如何看待巴金对包弟始爱终弃?

4.悟读课文,思考:①狗不离弃,人始爱终弃;人为保全自己而放弃了心爱的小狗鲜活的生命,作者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全,这件事本身也是不光彩的,而作者在这里将这件不光彩的事写出来写出来,他的目的是什么?②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犯错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这样一位无错老人的自省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B设计问题如下:

1.文中哪些话蕴含了作者的感情?找出来朗读、品味。

2.理清文章脉络:巴金对包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3.作者为何要将小狗送走?送走后为何要表达歉意?

4.小狗包弟的遭遇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时代?

5.巴金是怎样一个人?

6.写给巴金。

教师C以情感探究为主线,以语言品味为手段,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

1.小狗的腿为什么会被打断?

2.小狗包弟的命运能否改变?

3.我到底能不能保护包弟?

4.如果巴金和包弟互换处境,你认为包弟会怎么做?

5.到底是谁上了解剖桌?

6.结合当下社会现象谈人性。

三位老师都在课堂上引用了2003年“感动中国”主办方给巴金老人的颁奖词,并让学生齐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可以看出,三位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文本中捕捉信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与感悟,思考和涵泳。传统教学的“咬文嚼字”对语文能力的培养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宋代朱熹主张读书要善于“涵泳”,强调读书“须是踏翻了船,通身都在那水中”,即要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从而培养“语感”。

此外,问题挖掘得很好、很有梯度和深度。课堂上,学生在讨论与思辨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由浅入深亲近文本,品读鉴赏的做法,使语文课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重预设更重生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注重课堂预设与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成则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来看看三种教学法的核心:成功教育教学法――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学和教,先练后讲;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很明显,三种流派的教学法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而课堂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的理解,对学情更全面的了解,对教学设计更成熟的把握。三堂课的老师都作了精心准备,无论是课件还是预习题单,都能看出老师对教材驾轻就熟,课堂预设得充分而饱满。

教师C在评课时谈到,课前半小时与学生见面,得知该班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于是她迅速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删去对内容的梳理部分,而以新课程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线,设计如下问题:

1.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2.用人物简介的办法来介绍包弟。

3.小狗的腿为什么会被打断?

4.为什么要从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起笔?

5.小狗包弟的命运能否改变?

6.我到底能不能保护包弟?

7.如果巴金和包弟互换处境,你认为包弟会怎么做?

8.到底是谁上了解剖桌?

9.结合当下社会现象谈人性。

从课堂结构来看,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到充分体现;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思维是活跃的,很多问题是在合作与探究中产生的,而又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中解决的。笔者的感受,这位老师的课堂生成是成功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堂课是有深度的。

又如对文本的拓展与延伸,几乎涉及到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等材料。而就在那天(10月21日)凌晨零时32分,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广东佛山的小悦悦走了。同学们在课堂讨论时以此来谈人性,谈道德,谈忏悔。这些鲜活的素材,这种由课堂生成的东西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体现了教学更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诚如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三、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

尝试教学法、成功教育教学法和六步教学法三大流派,都不是产生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而是已经有几十年的研究、实验过程。为什么到现在它们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因为它们都在坚守中创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具体到语文教学,落实双基,朗读涵泳,积累实践等,是永远也应该坚守且不会过时的东西。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讲落实“双基”,并非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落实双基的过程,就是落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过程。

三堂课都用了多媒体,注重是情景的创设,但教师没有拘泥于课件的展示,而是以朗读贯穿课堂;既有让学生上台板书、品析某个关键词语等传统教学,又有引导学生“以人物介绍的办法来简介包弟”这类创新;既创新教学方法,又坚守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如何坚守并创新,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远离浮华,又根深叶茂,将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而这次"同课异构"的展示无疑给了我们方向和力量。

通过三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课堂的形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但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教学的预设是不同的,但生成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相同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让我们对新课程的教学处理有了多方位的思考;对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优化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有了更坚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妙霞,黎志新.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7

[2]吴国锋,顾海平.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00,(4).

[3]黄玉峰.坚守好的传统,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J].现代教学,2011,(6).

[4]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辽宁:沈阳出版社,2000,(9).

上一篇:高中英语学习新攻略 下一篇:浅议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