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几何画板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时间:2022-09-02 11:37:42

利用几何画板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摘 要: 越来越丰富的数学教学素材被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们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动态”,更“可视”。本文就几何画板在平面几何中的使用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几何画板》 数学课堂 趣味性

最近学生在学习平面几何的内容,我觉得利用几何画板绘图辅助数学教学,有着传统尺规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让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那些有着动态效果的图像更能让学生清楚地看清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就会主动探究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时机,展示生动的画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中愉快地探索。

一、在几何画板中画图,能有效地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作图观,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

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将知识生硬地填塞给学生,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完椭圆的第一定义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椭圆的定义,自己设计一种方法,在几何画板中画出椭圆。学生会思考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画出椭圆,结果就出现了多种在几何画板中画椭圆的方法,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探索的乐趣。其中比较新颖的画法如图1:①先画一个圆,圆心定义为F,在圆内取一个点F,在圆上取一个点K;②连接KF,构造KF的中点,同时选取中点和线段KF构造垂线;③连接KF与KF的中垂线交于点P,在拖动K点时,P点是随之运动的;④选择K点,选择P点,在构造中选择构造P和K的轨迹。这样一个椭圆就完成了。

这种画图方法考查了学生对椭圆第一定义的认识,还要动脑筋思考如何构造椭圆第一定义的方法。用几何画板画椭圆、双曲线这样的图形时,在数学教学上的优越性是十分明显的。

二、在几何画板中可构造“动态的几何图形”。

例如:已知外接圆圆心为O,AF为一直径,过O作AB,AC的平行线与过点B、C的切线分别交于点D、E,求证:D、E、F三点共线。

这个题目如果直接做,同学们会觉得比较困难,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我们在几何画板中,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图形后,如图2,在几何画板的界面中拖动A点,发现D、E、F三点共线,同样拖动B点或C点,D、E、F三点还是共线的。在拖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D、E、F三点共线的原因,就是AFDE,并且DE就是O的切线,这样学生就有了证明的方向,这是在传统尺规作图中所不能展现的。

三、利用动点轨迹的图像,探索题目的结论。

动圆圆心的轨迹是中学数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很难呈现出动圆圆心的运动轨迹,为了使学生能得到形象的动点轨迹图像,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可在课堂上用几何画板构造动圆的圆心轨迹(如图3)。例如:设O,O分别为两定圆的圆心,圆O与圆O,O都相切,求圆心O的轨迹。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根据定义得出动圆圆心O到两定点O,O的距离之差为定值,(小于两圆心OO间距离),显然符合双曲线的定义。我们可通过几何画板画出图像,更直观地让学生看清楚这个过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当然为了构造这个图形,我们可以这样来做。第一步,画出圆O,O。若动圆与圆O,O分别切于点G,E,则OG,OE的交点便是动圆的圆心。第二步,在圆O上任取一点E为动圆与圆O外切的切点,作OF∥OE交圆O于点F。第三步,连接直线EF交圆O于点G,射线OG交OE于点O,由于OF=OG,根据OF∥OE,可得OE=OG,所以,G也在圆O上,G就是圆O与圆O的切点。第四步,依次选中点E,O,单击“构造――轨迹”,即可得圆心O的轨迹如图所示。同学们由图像可以清楚看到,动圆的圆心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

另外,几何画板还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f(x)的图像。这种作图方法,可在几何画板中直接建立直角坐标系,在x轴上取一个点,测算出这个点的横坐标为x,通过计算得出对应的y值,然后根据x、y值画点,这个点的轨迹就是函数y=f(x)的图像。利用同样的原理,可以作出各种复杂函数的图像。

其他一些用途还有,几何画板中还可以做出简单的动画,使图像看起来更生动美观。在几何画板中创建新的几何对象时,使用脚本工具可以大大简化作图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在PowerPoint中还可以调用《几何画板》,使得《几何画板》的运用更加广泛。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及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几何画板》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能够寓趣味性、技巧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去不断学习和探索。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是否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是否体验了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是否乐于接受新知识。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都是为了让数学成为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为了给学生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沈柏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尝试 下一篇:运用合作学习,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