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意识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2 09:47:18

学生参与意识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结论,更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是促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的多少。学生参与意识是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高效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要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融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心渴求知识的需求,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创设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我先通过故事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去猜想,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了“参与阵地”。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后,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地选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如我在教“统计”时是这样设计的:“如果现在要求大家很快地测算出60个同学在1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跳绳多少个,你们准备怎样测算?”学生们争相发表意见:先算每个同学1分钟跳绳的个数,再把它们加起来。我先测出一个同学1分钟跳绳的个数,再乘以60就可以了,这样也不对。如果选出一个踢得特别快的同学,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一个跳得特别慢的同学,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经反复考虑后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1分钟跳的个数,算它们的平均数后再乘以60。经过实地测试,编出了应用题:“在1分钟内,10个同学共跳绳920个。照这样计算,我班60个同学1分钟大约能跳多少个?”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解答。学生在探索解答方法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但渗透了统计、估计、推测等思想,而且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所学知识,学到的不是僵化的知识。

三、讲究合作交流策略,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参与其中

教学中合作交流环节是学生实际参与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促成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参与其中。例如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一批零件共60个,王师傅单独做要30小时完成,李师傅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能加工完这批零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60÷(60÷30+60÷20)=12(小时)。

教师要求学生将题中的“共60个”改换成其他“个数”并列式解答,再组织学生讨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尝试讨论交流,最后发现:不管换成多少个,结果都是12小时。这时学生感到奇怪、疑惑,教师追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所需时间与零件总数没有关系。)接着启发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来验证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师生间的启发与交流,使学生发现和掌握了此类工程问题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从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上一篇: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生命 下一篇:十二生肖之花脸虎的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