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

时间:2022-09-02 08:19:06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工作薄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由于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脱节,加之资产管理人员业务不熟、职责不清,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以及核算软件的缺陷,许多部门、单位不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卡片。购置固定资产时只列支费用,不记固定资产账。新建的办公楼、房屋建筑物完工后不及时结算,使用多年仍挂在基建账上。资产报废、毁损以及变卖等没有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核销。多数单位长期不进行资产清查,盘盈、盘亏、待报废和捐赠资产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账面原值与现值存在很大差距,“家底”不清,账外资产大量存在。

2.资产配置不合理,调剂困难。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一直是分散的,被各单位分散占有和使用,实质上成为各单位所有,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产权虚置,失去应有的统一管理权威,难以进行调剂。财政部门在安排支出时,也没有将资金拨付与单位拥有资产挂钩。特别是在安排修缮费和基建支出时,没有参考人均资产比率,导致部门间办公条件苦乐不均,一部分资产闲置浪费。有的单位把资产的使用权当作所有权,将闲置的房产用于经营出租,甚至宁可继续闲置也不愿由管理部门统一调剂。

3.资产重购轻管,使用效益低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投资,由于投资和占用的无偿性,使用上的免费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无计划或计划性不强,出现重资金争取,轻实物管理;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重资产增量,轻资产存量;重购前争取,轻购后日常管理。有的单位求全、求新,购置了许多不常使用的设备,淘汰了许多不该淘汰的机器设备。有的单位不及时对资产进行保养、检修、维护,致使许多资产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降低了资产的使用寿命,造成了资产的过度占用和浪费,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形成了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的不正常状态。

4.资产处置不规范,监管不力,流失现象较多。部分单位处置资产不报财政和主管部门核准,不经评估或找关系评估,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将资产变卖、转让给关系单位或个人。部分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不经评估、审批,签订明显不合理的协议或合同,有些单位随意支配“非转经”资产收益,多数用于个人福利、津贴和奖金等支出,有的存入“小金库”,导致国有资产收益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成因

1.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只重视抓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而忽视了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思想上的轻视,导致这部分资产在利用和管理上出现漏洞。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的使用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导致部分资产长期闲置,甚至浪费和流失。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国家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由各级财政部门履行,但许多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理顺管理机构,管理形式也不尽相同,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以及政府监管“缺位”、部门单位处置资产“越位”的状况。导致制定制度、开展监督等资产管理工作“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

3.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落后。现行的法规政策,很多规定已不适合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至今还没有出台一套系统、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另外,部分单位忽略了国有资产采购、验收、使用和处置等制度建设,也导致了单位资产管理不规范和混乱。

4.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在资产形成上,缺乏合理、有约束力的资产配备标准,部门预算刚性不强,有的资产没有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一些单位常常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者工程,一些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透明度低且缺乏有效控制,从而造成资产配置不公与重复配置。在资产使用上,缺乏严格、规范、先进的管理手段,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较低。在资产处置上,资产处置权限、程序执行不够严格,监督不到位,资产流失的渠道复杂,如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责任。要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认识,转变资产管理观念,树立资产效益意识。要把管钱和管物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摆正管钱与管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资产管理和资产使用的关系,特别在把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工作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建立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实行政府分级监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单位依法使用。把过去由单位、部门分散管理的行政事业性资产改革为政府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运营,建立起一个新型的产权集中管理体制。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性资产实施综合管理,规范资产处置行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得自行处置固定资产,如需要处置更新的,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批准后,经统一评估后才能处置更新。对已失去使用价值,需要报废处理的,由财政部门统一申请报废。资产处置所得收益或残值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对现行的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备的管理法律体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建设购置、管理目标、占有使用、职责范围、转让处置、违法责任追究等作出规定,以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价折旧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计价体系,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三是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单位资产购建、使用管理,报废报损、内部转移、转让出售等行为,加大对国有资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杜绝自行处置,私自买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建立健全资产形成、使用、处置和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科学民主的资产形成机制。二是建立高效节约的资产使用机制。三是建立公开规范的资产处置机制。四是建立公正严明的资产监督检查机制。检查督促资产占有单位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基础管理制度,确保财产安全、完整。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一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执行报告制度。每个预算年度,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将本部门、本单位国有资产增加变化情况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总结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经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二是要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状况、分布,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国有资产的整合、经营、收益,从而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上一篇:马太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启示 下一篇:浅析基于EVA的薪酬激励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