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陆601H气液转换技术

时间:2022-09-02 06:59:32

元陆601H气液转换技术

【摘要】空气钻井是提高川东北钻井速度的重要技术之一,而气液转换工艺则是气体钻井后期重要的施工环节。气液转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气液转换后划眼周期。本文分析了气体钻进后气转液技术难点,介绍了解决川东北地区气体钻进后井壁失稳的钻井液技术措施。在元陆601H现场应用表明,该体系具有强抑制性、强封堵性、切力高、失水低等特点。成功解决了空气钻后气液转换时井壁不稳,划眼困难,易卡钻等问题。

【关键词】气体钻井 气液转换 环空返速 钻井液密度 油基润湿反转前置液

元坝地区储层埋藏深,井身结构复杂,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一直是制约该探区油气快速开发的难题。自采用气体钻井以来,机械钻速得到大幅度提高,减少了井下事故,缩短了钻井周期。但是,气液转换成为影响气体钻井周期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提速的进程。由于早期的气液转换工艺及钻井液体系并不成熟,直接导致多口井气液转换后出现井壁失稳现象,表现为下钻无法到底,井底沉砂多,需进行长井段(100-200m)划眼,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不能充分突显气体钻井的优越性。近两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在钻井液体系与配方及气液转换工艺等方面,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方案,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元陆601H井基本情况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元陆601H井位于苍溪县五龙镇五里村3组,处于四川盆地川东北九龙山背斜西南翼近轴部,设计是以须二段为目的层的水平井,设计水平段完钻垂深4558m、斜深5530m。

2 技术难点

(1)地层面积大,易引起地层应力释放,造成井壁垮塌。

(2)气体钻进过程中,高速的气流将地层水分带走,使井壁变得干燥易裂,在气液转换时替入水基钻井液,井壁没有致密泥饼的保护,井浆中的自由水将通过地层孔隙、裂缝,大量而迅速地进入地层,水化应力与地层压力共同作用下加剧井壁失稳程度,加之钻具碰撞井壁产生的掉块,很容易发生卡钻事故。

(3)由于自由水的严重流失,将在井壁周围形成虚厚泥饼,伴随着泥页岩的水化膨胀作用,增加了阻卡和泥饼粘附卡钻的风险; 此外,普通钻井液对井壁的冲刷大大高于气体对井壁的冲刷程度,就更加剧了井眼内井壁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4)井眼尺寸大,环空返速低(仅为0.2~0.4m/s)。目前由于大部分井队设备承受能力有限,即使钻井泵满负荷工作条件下,采用的排量仍无法达到所需要的环空返速,携带较大尺寸的岩屑具有很大的难度。

(5)井眼容积大,钻井液量多达300m3,处理剂加量大,循环处理周期长,维护较为困难。

3 转换方式与性能要求

3.1 转换方式

采用旋转喷淋法,此方法是指将钻具起至套管内,使钻具旋转起来,同时向井内灌注钻井液。其优点是完全避免气转液后若发生井壁失稳,钻具在裸眼内发生卡钻的风险。

3.2 钻井液及前置液类型

钻井液类型:KCL防塌钻井液,并使用油基润湿反转前置液;

钻井液基本配方:2 % N V -

1+0.3%FA-367+2%D R-8+0.7%D R-1 0 + 0 . 5 % P A C + 0 . 2 % K O H + 1 % L F -I+0.2%CaO+0.5%QS-2+2%FGL+3%KCL+加重剂;

前置液类型:全油基反转;

前置液配方: 50%润湿反转剂+42%柴油+5%沥青类封堵剂+1%LF-1+1%QS-2+1%FGL;

保证选用的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抑制性和封堵防塌能力,主要满足平衡地层坍塌应力,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良好的悬浮携带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要求。

4 转换原则

(1)地层大量出水或出气。

(2)井底沉砂较多,受循环介质的影响,气体钻井无法携带尺寸较大的岩屑,出现接单根困难,接单根后无法下放钻具至井底,顶驱接立柱后上提阻卡等现象。

(3)钻进至易塌地层或储层附近。

5 技术措施

5.1 优选KCL防塌钻井液体系

KCL在泥浆的作用机理:K+的水化能均低于Li+、Na+、Mg2+和Ba2+等阳离子,由于粘土对阳离子吸附有选择性,它优先吸附水化能较低的阳离子,因而K+比Na或Ca2+优先被粘土所吸附。由于水化能低,会促使晶层间脱水,使晶层受到压缩形成紧密的构造,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粘土水化。K+的直径大小刚好可以进入两个氧六角环之间的空间。进入空间后形成键合,从而限制了相邻硅酸盐片的膨胀和分离,进而起到抑制作用。

通过大量的研究,KCL含量控制在2~3%就能有效的控制膨润土和伊利石的膨胀率。故此我们优选配方的加量为3%。

5.2 润湿反转前置液的应用

针对施工难点,在气液转换过程中,首先在裸眼段以上采用旋转喷淋的方式,灌注油基润湿反转前置液,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亲结构的特点,使亲水基吸附在井壁岩石表面,亲油基朝外,在井壁上形成一层油膜,改变井壁岩石的界面性质,由“亲水”变为“憎水”,减少钻井液直接接触井壁岩石的机会。而KCL钻井液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和封堵能力,可及时封堵地层孔隙及微裂缝,减少滤液侵入地层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了水敏性垮塌的发生。

5.3 强化封堵

加强对地层的封堵、胶结,减少钻井液中自由水的大量侵入,提高井壁附近泥饼(特别是内泥饼) 的形成质量和速度。具体方法是通过加入沥青质处理剂FGL提高对地层、孔隙和微裂缝的封堵和胶结能力; 对于地层破碎、地层孔隙发育的区块或层位,可通过加入LF-1、QS-2等处理机提高防漏或对裂缝的堵塞能力。

5.4 力学防塌

采用了适当提高液柱压力的方法。井眼尺寸越大,地层应力越易释放,越易造成井眼垮塌。因此在气液转换时,要选择合适的液柱压力,来平衡地层应力释放,若密度太低易造成井壁失稳垮塌,太高则易发生井漏。所以合理的钻井液密度,是气液转换过程中防塌防漏的重要参数,因此,转换钻井液的密度,应尽可能控制在小于地层漏失压力,大于地层坍塌压力的范围内,才能确保井下安全。根据设计预测地压梯度及川东北工区现场转换应用情况来看,确定本井转换钻井液密度在1.40g/cm3。

5.5 解决大尺寸井眼携砂问题

(1)在大尺寸井眼环空返速无法满足携砂要求时,需要钻井液具有较高的静切力和动切力,以提高其悬浮与携带能力,现场实践证明,在钻井液其他性能相同条件下,动切力大于20Pa时,携砂效果提高显著。例如邻井转换钻井液密度1.32g/cm3,动切力则达到24Pa,携带出大量外形尺寸5mm×5mm,重量50g以上的坍塌掉块,为划眼过程中的井下安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采用重稠浆举砂的方法,是清洁井眼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钻井液的密度远远小于岩石密度,在低环空返速条件下,很难将大尺寸的掉块带至地面。因此在确保当量密度不大于漏失压力的前提下,可采用接近岩石密度的高密度稠浆段塞,来提高钻井液局部悬浮能力,达到清洁井底的目的。

6 元陆601应用效果

2012年9月28日4:00元陆601H井钻进至井深3265.86m,由于地层破碎空钻阻卡频繁继续钻进风险过大,井队决定钻换泥浆钻进完成剩余进尺。2012年9月28日14:00起钻至井深700m,以旋转喷淋法,排量10-15L/ S替入油基前置液18m3,静止30min以排量1014L/S替入堵漏浆50m3替KCL防塌钻井液177.75m3起钻拆装井口后灌浆共替入浆体296.75m3井口返浆。随即下入Ф316.5mm牙轮钻头下钻探沉砂,下钻至3219.36m遇阻,循环划眼至井底,用时16h,划眼井段:3219.36―3265.86m,段长:46.5m划眼期间在3255.95m使用15m3重稠举砂液,筛面返砂量约0.5m3,无大掉块以粒径5-10mm为主,提高排量筛面返砂量大,持续时间30分钟。循环观察无漏失后正常钻进至3285m完钻,电测顺利测井解释扩大率为6%。

7 结论与认识

(1)确定钻井液密度时,要参考地质工程资料,做到防塌与防漏兼顾。

(2)提高钻井液悬浮携带能力,要尽可能采用化学处理剂,避免采用提高膨润土含量的方法提粘切。

(3)KCL体系的抑制性强,KCL和沥青类材料复配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抑制性和防塌性。防塌效果比聚合物体系明显,能够大大降低井眼扩大率,保证井眼的质量

(4)实践证明,采用适当提高钻井液密度方法和油基润湿反转前置液转换工艺,可减少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缩短气液转换时间,有利于钻井提速。

(5)在划眼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重稠浆举砂,将掉块和细砂从井眼不规则处带出,减少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富全,罗玉祥,等.龙岗地区气体钻井结束后卡钻原因分析[J].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9.26(6):86-87

[2] 苗锡庆,张进双,等.气体钻井转换钻井液井壁稳定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08,36(3):29-32

上一篇:一种注气驱防气窜弱凝胶体系的实验评价 下一篇:四川短半径超深水平井YUNAN002-7井Ф215.9mm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