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9-02 06:02:23

高频超声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237例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探测冠状动脉的开口、内径、走行及其管壁、管腔回声。结果 本组237例患儿,冠状动脉病变61例,其中左冠状动脉(LCA)病变15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16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30例,合并冠状动脉瘤2例。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改变,尤其是内膜病变情况,准确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提高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高频超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应用价值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较为突出,为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常见原因。本文对高频超声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并接受超声检查的患儿237例,其中男155例,女82例,年龄2个月~8岁,平均5岁(

1.2使用仪器 应用Vivid7型、Logiq E9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心脏探头频率2~4MHz,线阵探头频率7~10MHz,对不合作患儿应用镇静药物熟睡后接受检查。

1.3检查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及左侧卧位,先用心脏探头常规检查心脏各切面,测量各房室腔内径,检测心功能,观察各瓣膜活动情况、心内有无反流信号,有无心包积液等,然后应用高频超声探头重点观察冠状动脉,探测左、右冠状动脉内径、走行,观察管壁有无增厚,内膜是否光滑,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将高频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显示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于主动脉根部左后缘可见左冠状动脉从左冠窦3~4点钟处发出,侧动探头可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探测主动脉根部右前缘,可见右冠状动脉从右冠窦约10点钟处发出,探头向上倾斜,可显示右冠状动脉主干。此外,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旋转探头,亦可显示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开口。

2 诊断标准[1-2]

正常:冠状动脉内径

3 结果

本组237例川崎病患儿,高频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61例,其中左冠状动脉(LCA)病变15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16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30例,均表现为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冠状动脉瘤2例,14例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内径不规则,内膜不光滑(如图1~2)。本组2例冠状动脉瘤中,1例为左冠状动脉起始部瘤样扩张,最宽处内径0.68cm,与主动脉内径之比为0.4。1例为左前降支局限性瘤样扩张,最宽处内径0.63cm,与主动脉内径之比为0.37。

4 讨论

川崎病属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疾病[3],心脏病变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为其常见的并发症[4]。部分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侵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狭窄,造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5-6]。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表现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内膜粗糙不规则,管腔扩张,部分呈局部瘤样扩张,内膜形态不规则呈波浪状、虫蚀样、小囊样及管腔内回声模糊,管腔变窄。对川崎病患儿心脏及冠状动脉的超声检查通常应用心脏探头,频率2~4Mhz,可检测川崎病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心功能状况等,并能较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本组采用高频探头检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与心脏探头相比,高频超声能更准确地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更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损害改变,尤其是能清晰显示内膜病变情况,提高了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诊断的准确性。

5 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损害改变,尤其是内膜病变情况,准确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提高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川崎病引起的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和随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敏莉.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9):683-685.

[2]郁冶,孙锟,王荣发,等.超声心动图和双源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初步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1):80-83.

[3]Marrogeni S,Papadopoulos G,Karanasios E,et al.How to image Kawasaki disease:Validation of different imaging techniques[J].Int J Cardiol,2008,24(1):27-31.

[4]杨四花.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心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11):785-786.

[5]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 Daognosis,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cs,2004,114:1708-1733.

[6]Bums JC,Glode MP. Kawasaki syndrome[J].Lancet,2004,364:533-544.

上一篇:舒适护理在喉癌部分切除术护理中的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对比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行为与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