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不是某些记者任意梳洗打扮的小姑娘

时间:2022-09-02 12:55:04

大寨不是某些记者任意梳洗打扮的小姑娘

出版期为7月2日―8日的《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刊载一位姓贾记者写的特别报道,其主标题是《大寨,时代的背影和阴影》,内容是拿郭凤莲儿子投资兴建昔阳普乐寺说事,并借一位僧人的话说郭凤莲信佛。稿中还像饶舌妇一样扯了不少大寨干群之间的闲话。黑龙江双鸭山市读者王维国将这张电视报寄给郭凤莲,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看了这篇报道才知道大寨和你的真实情况,不免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你的形象很多是假的……”。德国的一位记者在香港看到了《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的上述报道后,给大寨发来传真,说他30年前曾作为留学生到过大寨,近期要来亲眼看一看大寨是不是真像那篇报道中所写的那样。可见虚假新闻传播之快、不良影响之恶劣。郭凤莲让人把这张《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和王维国的来信复印了若干份,交给大寨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传看。凡是看过这份复印件和知道内容的人,都谴责其报道内容失实,谴责那个根本没有到大寨采访只是凭借从其他媒体获取的资讯就掺水勾兑,编造大寨故事的贾姓记者。这件事扰乱了大寨人的生活秩序,引发了大寨人对记者的广泛议论。

大寨人曾通过媒体诚恳表达希望记者怎样报道大寨。1992年10月15日,新华社发了记者采访十四大代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的电讯稿,《新华日报》刊发此稿做的标题是《郭凤莲代表进言新闻界》。稿中郭凤莲首先对记者表示感谢。出席十四大期间,数十名文字和摄影记者采访她,她说:“新闻界的客观宣传报道对大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动力,鼓励和推动着我们把大寨的各项工作做好。”接着她说:“现在新闻界也有不少同志没能做到实事求是,缺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有的道听途说,有的添油加醋,随意发挥。甚至有的根本没有见过我,居然还能写出几千字的人物专访。”郭凤莲认为“这是与我们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不相符的”。因此她代表大寨人说:“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能准确、客观、全面地宣传我们的国家、宣传我们的群众”“为经济建设实实在在地鼓与呼!”

记者对大寨是怎么宣传报道的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采写编》杂志记者郝斌生,把大寨人说记者的话加以梳理、概括,大寨人说:没有记者,大寨出不了那么大的名,没有记者,大寨也倒不了那么大的霉。大寨被树为典型时,谷子玉米才抽穗,记者就来争做预报丰收的喳喳喜鹊;大寨受冷落后,记者又来以笔做刀枪,让大寨落骂名,有时候,大寨是记者手里的面团子,随便拿来捏饺子,揉馒头;有时候,大寨是记者梳洗打扮的小姑娘,穿什么衣裳,梳几条辫子身不由己;有时候,记者是大寨人的扩音器,扬声喇叭,大寨出名,写它画它的记者也跟着出名。记者也曾以写文章的方式引诱大寨人说昧良心的话,如大寨人很喜欢农民作家赵树理,但记者偏要大寨人说《赵树理是俺贫下中农的死对头》。记者先是写大寨,夸大寨,吹捧大寨,后来批评大寨,攻击大寨,谩骂糟蹋大寨;大寨人先是亲记者、谢记者、利用记者,后来是烦记者、恨记者、防范记者。大寨人说的记者不是指某一个记者,也不是指某一批记者。记者对大寨的不同态度不是发生在同一个时期,如硬要大寨人说昧良心的话,那是发生在“”掌握新闻大权的特殊时期。但这些事都是记者做的,它让大寨人尝到了记者带给的酸甜苦辣。透过记者报道大寨人的经历,可以窥见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新闻界报道先进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大体做法(许多单位和个人不像大寨这么“典型”)。在正常情况下,记者写、帮、夸先进典型,努力树立起他们的良好形象,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推动历史前进,但在“左”的路线占上风,乃至“”横行的特殊时期,新闻工作的功利色彩太重,有时简直把报道先进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作为工具使用,粉碎“”后总体上已经结束这种历史,但彻底肃清流毒有其艰巨性、长期性。因此对老先进典型单位在长期宣传报道中曾出现过的问题,要辩证地、历史地看,不要把出现过的问题简单归咎于先进典型单位或归咎于当时的单位负责人加以挖苦和追究。要承认先进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可是近几年来,有少数记者对报道这类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对“老字号”的尤甚)缺乏浩然正气,而是带有杀气、鬼鬼祟祟,老是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眼光,想找出这些单位中的奇闻、怪闻,由此产生轰动效应,自己藉以出名,少数记者已形成病态心理,企图通过否定名人成为“名记者”,为达此目的,他们不顾宣传纪律,不择手段,显得人格低下。令人遗憾的是这类记者所在单位领导对其常睁一眼闭一眼。先进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是领头雁,对损害领头雁麻木不仁,这是需要社会各方特别是相关主管部门给予足够重视的。在报道先进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中故意制造混乱,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岂能以掉以轻心态度待之?

上一篇:论传媒竞争力的提升 下一篇:基于信源普在环境下的新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