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意研究的综述

时间:2022-09-02 12:42:44

关于注意研究的综述

摘 要: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对信息具有选择功能,与人类的行为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当前关于注意研究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出发加以论述,可为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可能的参考。

关键词:注意;视觉标记;加工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52-02

生活中时刻都有大量的信息围绕着我们,且超过一半的信息是由视觉获得的,但我们的视觉系统无法在同一时间内接受所有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完成当前的行为活动,总是只能选择与当前行为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这种选择便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注意对信息的选择,既包括刺激信息本身的因素也包括人类自身的因素,有限的注意资源决定了人们只能选择和过滤出一定的信息作为继续加工的对象,这是注意资源有限性的理论观点,并且研究者也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注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不仅为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领域,也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注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人对注意的研究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基于理论基础上的实验研究在不断验证前人成果的前提下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简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觉标记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处在一个被大量信息特别是视觉信息所包围的世界,我们的神经系统不可能同时接受所有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所以,需要大脑中某些特别的机制对当前的大量信息进行过滤和选择,以甄别出最有利于当前行为活动的信息。有人提出了视觉标记[1]理论,即一种新的选择新信息的机制――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如果以随机的方式先呈现若干个分心物,再随机添加靶子与其他分心物,那么视觉系统就可以过滤旧物体,而只在新物体中搜索靶子。

有研究者提出了视觉标记的认知机制[1],Watson和Hum-

phreys提出,视觉标记的实质就是通过注意抑制旧的物体优先选择新的物体,并且这种注意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Humphreys等人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是基于特征还是基于结构、抑或是基于位置的抑制这些更为具体的抑制机制上。Olivers等人的研究[2]支持了基于特征的抑制假说,并未验证基于位置的抑制。Melina A.Kunar等人[3]认为,如果那些旧的刺激符合人们对常规客体的认识,视觉标记则被认为是基于对客体的抑制而非其他。而有些研究则证明,视觉标记是基于对结构的抑制[4]。Humphreys等人[5]认为,视觉标记是基于主动忽视特定的内容和位置。也有研究者认为,视觉标记是基于对颜色的抑制[6]。视觉标记作为对预览效应解释的主流理论,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重视,尽管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证,提出了不同的结论,但都为预览效应的解释作出了贡献。

二、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

对于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加工机制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客体的注意加工机制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关于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基于客体的加工机制,该观点认为,视觉注意可以不考虑空间位置而直接指向客体本身或对更早期的知觉结果进行加工,视觉注意是基于对客体的选择。另一些研究者则提出基于客体特征的注意加工机制,该观点认为,所有客体都是由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各种特征组成的,所以客体的这些特征也会被视觉注意所选择。Sohn则将这两种观点加以整合提出了基于客体的跨特征注意观点:认为客体是由各种特征组成的,注意是由一个特征扩展到另一个特征,不同的特征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它们以整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体,由此可见,基于客体特征的加工观点还是属于基于客体的加工观点。

2.基于空间位置的注意加工机制

不同于上述注意加工机制的观点,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空间位置的注意加工机制,此观点是在“聚光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注意总是集中指向于视觉空间中的某个单一的对象,就好像漆黑的剧院中人们只注意聚光灯下的对象一样,强调视野中的特定位置才是注意的指向。

3.基于客体和空间的整合加工机制

如上所述有大量的证据支持注意是以客体(即使是虚拟客体)为基础进行加工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注意选择中距离和空间位置确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加工机制既是基于客体的也是基于空间位置的,而究竟基于什么则是根据具体的

任务需求而定,且基于两者的选择是灵活的。基于客体的注意选择可能是激活了空间表征水平的物体,而基于空间位置的注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基于客体表征的自上而下的期望驱动的。

视觉选择性注意假设把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机能分为两个维度:即空间位置特征和非空间位置特征,而这两个维度对视觉加工的影响则是有选择性的。由于实验任务的不同,视觉选择性注意所需要进行的基于客体、基于特征、基于空间的特定加工,其选择机制在时间顺序上是灵活的。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视觉选择性注意进行了研究,也有相应的实验对其观点加以验证,都有其合理的根据,但客体、客体特征以及空间之间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更加合理、全面的方向和更加严谨的方法上对视觉选择性注意进行研究。

三、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面对大量的无法预料的刺激,其中有些刺激就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而有效的注意则成为我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远离危险的重要手段。因此,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我们在面对大量的刺激信息时,必须对其进行过滤和选择,把有限的注意资源集中到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那些刺激上。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注意的研究是一个重点方面,由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重大,对注意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对注意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不仅在知觉特性水平上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机制,更是将刺激的情绪属性、人格特质等因素逐渐纳入了注意机制的研究中,以期对行为做出更加精确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7]:其中包括情绪“stroop”范式、视觉搜索范式、外源性线索范式和点探测范式,通过这些研究范式,人们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模式有了进一步认识,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澄清威胁性刺激的机制,即威胁性注意偏向是对威胁性刺激的“快速定向”,还是“解除锁定困难”,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注意选择偏向的内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已逐渐成为关于注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注意的其他研究:有关注意的研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进行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如驾驶疲劳引起对视觉新异刺激的早期认知障碍,并且视觉非随意注意能力下降[8];驾驶疲劳后听觉、视觉随意注意能力下降[9];预览效应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10]等,尽管各自侧重的方面不尽相同,但都对注意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四、总结

目前有关注意的研究中,不同的理论提出者均用各自的实验对自己的理论观点加以了验证,并且得到了大量的支持性实验结果,却鲜有对不同的理论观点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且也没有关注这些注意选择机制之间是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但同时,这些情况也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此外,研究者也可根据现实需求和个别发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注意,如有人提出注意和眼动的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不仅为研究注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也丰富了有关注意的研究内容。对信息的选择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与意识密切相关,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它是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完成各种行为活动的重要条件,注意使人们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顺利完成各种任务达到预定的目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将各种理论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为注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雷学军,金志成.选择新信息的新机制――视觉标记[J].人类工效学,2006,12(9).

[2]Olivers CNL,Humphreys GW.Spatio temporal Segregation in Visual Search:Evidence From Parietal Les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4,30(4).

[3]Kunar MA,Humphreys GW.Object-based Inhibitory Priming in Preview Search:Evidence From the top-up Procedure[J].Memory&Cognition,2006,34(3).

[4]Kunar M A,Humphreys GW,Smith KJ,etal.W hat is marked in Visual Marking?Evidence for Effects of Configuration in Preview Search[J].Perception&Psychophysics,2003,65(6).

[5]Harriet A.Allen,Glyn W.Humphreys,Paul M.Matthews.A Neural Marker of Content-specific Active Ignor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8,34(2).

[6]崔翔宇,许百华.预览搜索中基于颜色的两种自上而下的加工[J].心理学报,2007,39(6).

[7]文涛,汪亚珉,丁锦红.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J].人类工效学,20011,17(3).

[8]宋国萍,张侃.驾驶疲劳对视觉非随意注意影响的ERP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9,15(2).

[9]宋国萍,张侃.驾驶疲劳对随意注意影响的ERP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9,15(4).

[10]郭艳茹,张侃.预览效应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9,15(3).

上一篇: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法律制度浅析 下一篇: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法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