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役文职教员整体性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1 10:59:13

非现役文职教员整体性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素质和能力高低和结构的配置直接决定着整,非现役文职教员已经成为军队院校教学力院校教学工作的成败,如何使非现役文职教员的自身潜力得到最大发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一直是我军上下所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把整体性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过程中,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非现役文职教员 整体性 培养模式

一、非现役文职教员整体性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系统整体性。

1.培养策略的整体性。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培养在策略实施上,并不是孤立的是把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纳入军队院校建设的大系统中、大循环中,没有军队院校的建设发展,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培养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同样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质量的好坏,势必影响军队院校建设发展进程。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要根据现阶段院校建设的需要,统筹安排,超前考虑,以保证非现役文职教员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军队院校发展相协调,与军队后勤建设战略相适应。

2.培养对象整体性。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在对象上,首先从层次上讲,既包括对非现役文职教员个体的培养,又包括对非现役文职教员群体的培养,其核心是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培养一支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的现代化的非现役文职教员。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就是经过组织、协调、运行、控制,使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的整体功能能够获得最优绩效的过程,根据系统学原理,使人员队伍的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即达到1+1〉2的效果。同时对于最为微观层次上的非现役文职教员个人来讲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包括对个体体力和智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整体培养培养,使非现役文职教员个体得以全面发展。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特别强调强调和突出的就是人的所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使人的各种素质均获得综合、协调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非现役文职教员个体的素质能力结构是要突出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全面发展。

(二)对外开放性。

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它是一个开放的彼此交流的过程,不是局限于一个部门和单位内部,不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级的微观层次。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是存在于整个军队内部,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必须与外部环境接轨。一切相关机关、院校、部队都是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的依托;一切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和大众传媒(报刊、杂志、图书等)都是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的阵地。高素质的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必须经过多多系统的全面教育和锻炼,实现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动态持续性。

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蹴而就的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的动态的长期持续的过程。由于现实的条件和调查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导致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不可避免的会带有先天性的缺陷。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空间的不断延伸和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展,军队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会有新的变化。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必须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适时地修改和重新制定培养办法。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和配套齐全的科学体系,同时又具有动态的调节和便于操作的功能,要把它的动态性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非现役文职教员整体性培养模式确立的原则

(一)以培养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军队院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军队院校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在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过程中坚持有利于个体的学习自由和工作自由,有利于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全面进步。一是培养持续学习的愿望。、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应充分关注个体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风格的塑造,以促进个体形成持续学习的愿望和倾向。二是培养持续工作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高度的自动化不断加快知识结构的变化和更新,使得 “新”“旧”知识转换加快。这就要求、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培养必须改变以往的一次性教育、一次性培训的旧的思维定势,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技能、不断接受教育和培训,以促进非现役文职教员持续工作能力的形成。

(二)以完善的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法规为保证。

非现役文职教员整体性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加强军队院校建设的重要举措。必须发挥军队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培养的保障、控制和监督作用,我军应尽快制定全军性的、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的法律、法规,以明确军队单位、个人在、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物质保障,明确军队院校以及各个单位部门的职责分工,规范各类违纪的处置办法等。

(三)以营造多样化的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学习型组织是有利于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的最优化环境。发挥学习型组织在非现役文职教员整体性培养中的载体作用必须使学习型组织具有两项功能。一是氛围营造的功能。要通过营造多样化的学习型组织培育浓厚的群体学习氛围,形成积极的个体发展导向,以激发起每一个非现役文职教员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与愿望;二是团体学习的功能。团体学习是学习型组织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非现役文职教员组织内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团体学习不同于个别学习,在团体学习活动中,成员间资源公用、经验共享、方法互补、观念互动。从而有助于每位非现役文职教员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态度的改善,有助于非现役文职教员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如何进行非现役文职教员整体性培养

(一)全能培养。

人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体,是认知、技能、态度、身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主体。当前,我军非现役文职教员多是从地方大学毕业的,或者从地方其他专业改行的,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和军队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解不多。而重视全能的培养就是要关注非现役文职教员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反对和防止将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培养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新军事变革要求我军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理论牢固、业务技术熟练、既懂专业又会培养、既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又有超强的预见能力,既有职业判断能力又有旺盛的创新能力的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

(二) 全程培养

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应当是贯穿于个人一生的过程。英国实证主义创始人之一斯宾塞在他所著的《教育论》中就认为,“即使学校教育完成后,仍需要人们尽力继续学习,而只有通过成人的不断学习,工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我们要改变将人的一生分割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养老阶段的片面看法,要将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看成是贯穿人的一生不同阶段并相互衔接的过程。因此,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过程应遵循“潜在人才培养现实人才培养离职人才培养”的顺序,可以说是从生命之始到生命终结的过程。对于军队在职非现役文职教员,应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推进非现役文职教员的知识补充、拓宽和深化,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应根据非现役文职教员进院校学习情况,按不同层次分类,规划教育的阶段目标,拓宽教育途径和方式。在教育手段上,借助网络技术,建立院校、部队信息互联网,实施远程教育。在教育形式上,采取入校学习与在职短期培训、函授、自学等相结合的方法。

(三)全域培养

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存在于整个军队院校之中。一切相关的机关、院校、单位都是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开发的依托;一切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录象、图书等)都是非现役文职教员培养的阵地。此外,高素质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的成长需要经过跨系统、跨部门、跨岗位的全面锻炼,防止军队非现役教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要与外部环境接轨,就必须在非现役文职教员的流动上树立全局观念。要打破门户之见,突破小专业局限,在大范围内扩大交流,使人员合理流动,各得其所,发挥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张苹,胡晓华.军事人力资本与新世纪军队质量建设[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2]陈代兴.军事人力经济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3]解大军.浅谈知识经济及其对军事革命的影响与挑战[J].国防大学学报,1999.

上一篇:赛博空间下的文化消费 下一篇: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