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玉米超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01 10:50:54

盐城市玉米超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摘要 剖析了盐城市玉米种植低产低效成因,总结出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科学用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科学防治、抗灾夺高产技术等相关内容,以期为农技人员和农资经销商指导农民种植玉米品种实现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低产成因;高产;栽培技术;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063-03

玉米产量受品种、气候、肥水、土壤养分、栽培管理技术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一般正常情况下密植型玉米品种较稀植型玉米品种增产30%左右。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穗数是玉米产量的第一要素,出籽率是玉米产量的第二要素,玉米产量高低取决于有效穗数和出籽率,同一品种产量不同又决定于当年穗期气候条件和栽培关键技术。盐城市玉米现有种植面积10.76万hm2(其中糯玉米4.53万hm2),平均产量6 300 kg/hm2,较河南、山东、河北等省有较大差距。当地种植玉米习惯是种植大苞稀植型玉米品种。目前该市玉米种植一直处于低产、低效状况。为了改变该现状,帮助盐城市农民从玉米种植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一般种植玉米用耐密植品种较稀植大苞品种增产30%左右,因此应大力提倡推荐推广耐密植玉米新品种,以期帮助盐城市农民种植玉米,实现增产、增收、增效。

1 盐城市玉米低产低效成因

1.1 贪图便宜,购买低价种

俗话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在当前玉米品种繁多混杂的情况下,买种不考虑品种优劣和种子质量、适种与否,是绝对错误的。低价种子来源于小公司或个体户,种子质量得不到保证,病虫害防治更是无法针对性地选药防治。低价种子多为不合格、落后、假冒伪劣种子,贪图便宜购买此类种子易导致品种退化、种质低劣,是盐城市玉米种植中出现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

1.2 选种不科学,追求大苞

不少农民选购玉米品种时,一味追求大苞玉米品种,殊不知大苞玉米不大棒,大棒玉米不高产。大苞型玉米品种多为叶片平展不耐密植型;棒穗夹角过大、穗枝梗过长(多为32 cm左右),营养输送、受光授粉等都受阻,易形成粒稀、秃顶;苞叶层披过厚易透水,品质差,加之锥型、秃尖、剥苞后玉米棒并不大,轴粗粒浅,出籽率低,难以获得高产,是盐城市玉米种植中低产低效的突出原因。

1.3 用肥不科学,随意用肥

部分农民不按玉米生理生长需肥规律和品种特征特性施肥。多数农民种植玉米受传统习惯束缚,长期重视施用氮、磷肥,轻视施用钾、锌、中微量元素肥,甚至施肥“一炮轰”,使苗肥过多造成玉米苗期营养过剩导致基部分蘖,即使施复合肥也购买低价假冒伪劣复合肥;用肥等雨施肥,常错过施肥适期;不施基肥、苗肥,造成玉米营养不良、秸秆瘦弱,导致穗棒过小,不施孕穗肥等抽雄穗后才施肥等都是盐城市玉米低产低效的重要原因。

1.4 种植密度不合理

农民不按品种特征特性要求栽培,中棒密植品种稀植,大苞稀植品种密植,是盐城市玉米低产低效的根本原因。

1.5 管理不科学

不中耕,不培土。对连续阴雨、低温、连续干旱、高温杀雄等气象性灾害不闻不问。望天收或望田收的错误思想严重,遇到旱、涝、高温热害等自然灾害听天由命,不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殊不知玉米是需水怕涝的农作物,玉米穗期、抽雄期、扬花期、灌浆期是玉米需水关键期,而遇到干旱、高温不抗旱不保花粉,抱着侥幸心理等赔或自我安慰,是盐城市玉米种植低产低效的突出原因。

1.6 防病治虫不科学

多数农民对玉米病虫害一无所知,对病虫害不预防,见病才喷药且多为一次性用药,药剂多为短效期、常用、低价劣质药;玉米粗缩病、顶腐病、茎腐病、烂穗霉籽等病害一旦发生、扩展后则损失惨重。蚜虫、蓟马、粘虫、灰飞虱、玉米螟等虫害一旦发生,防治的效果一般不理想。

1.7 除草不科学

除草剂多使用常用药、低价劣质药,甚至不能及时化除,以致错过化除佳期;不按药量、对水量要求化除,达不到化除效果或化除后短期内施肥、喷有机磷农药,造成除草效果不好,甚至形成草害或药害,发现后又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了玉米低产低效。

2 玉米超高产高效优质栽培关键技术

2.1 科学选用优良耐密植适种品种

玉米种植高产就必须密植,玉米种植高效就必须优质[1]。农作物品种优劣决定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品质优劣,优质玉米品种是玉米获得高产优质的保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玉米穗数×穗粒数×粒重,或密度(穗数)×出籽率×粒重。一般选用优良品种可增产10%左右,选用耐密植品种较稀植品种增产30%左右。全国著名玉米栽培技术首席专家、扬州大学农学教授陆卫平针对江苏省玉米种植产量低效益差状况时指出:“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选用株型紧凑的耐密植型玉米优良品种。”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室主任、山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郭庆法研究员指出:“今后玉米品种要向紧凑型耐密植、出籽率高、高产、质优和抗倒抗病、适应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要坚决纠正和克服种植玉米选择一味追求大苞、假好看的错误观点和思想,淘汰‘平展稀植大苞’型品种[2]。”玉米种植要想超高产,就必须选用密植型且籽粒马齿型、棒穗筒型的玉米新品种;玉米种植要想品质优,就必须选用苞叶薄且外衣到顶的玉米新品种;玉米种植要想结实性好,就必须选用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秆穗紧靠(枝梗短)的玉米新品种;还要考虑品种的适种性、抗倒性、抗病性、抗逆性。不被叶片平展型、秆穗成“V”型、棒穗锥型、秆穗节枝梗长的大苞假象型玉米品种(苞衣层多且厚、剥苞后细长尖、秃顶、出籽率低、籽粒少、商品性差)所迷惑。密植型品种较稀植型品种多种植2.25万~3.00万株/hm2,甚至4.50万株/hm2,每棒可产籽0.175~0.200 kg,产量增加3.37~6.00 t/hm2,甚至达6.75~7.50 t/hm2;稀植大苞型品种外观看起来较大,去苞叶两头后玉米棒并不大,甚至还小,加之出籽率低,例如蠡玉16、蠡玉88、鲁单981、农大108、中单2号、中单18号、鲁单981、粟玉2号、登海3号、登海11、登海13号、金海5号、金海604、济单7号等稀植大穗品种难以密植,加之出籽率低、难以高产且商品性差,较上述品种产量审定低1 682 kg/hm2。近几年来盐城市区域内种植又遇到异常气候,出现部分结实不良等生产事故,每穗只结几十个籽粒,玉米棒半面脸、苏玉9号、苏玉10号、苏玉17号、苏玉19号、苏玉29号等甚至出现心叶卷曲等情况,产量偏低,理应淘汰。面对上述难题,中国农业最高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用10年心血研制成功的中良牌中单909国区试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抗倒、耐密、出籽率高而荣获榜首。稀植高产、密植更高产、超密植超高产[3],比对照稀植大穗型玉米霸主品种蠡玉16增产3%左右,比对照密植型玉米霸主品种郑单958增产10%左右,百亩示范田产量高达18.9 t/hm2,最高产达19.98 t/hm2,刷新我国春、夏玉米种植单产最高纪录,是难得的春播、夏种兼用型杂交玉米新品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江苏农业科技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通过近几年种植玉米实践看:中单909、中单868、郑黄糯928、苏玉39、浚单29等玉米品种在盐城市区域种植综合表现的确优于其他品种,使农民增收增效。2011―2013年中良牌中单909在盐城市区域多年多点种植,比对照100个以上玉米品种增产显著。高产12~15 t/hm2种植户不断涌现,较盐城市主栽玉米品种蠡玉16增产60%左右,深受农民的喜爱。

2.2 推广实用新技术

高产栽培新技术是夺取玉米高产优质的重要举措[4]。实用新技术一般能增产20.2%~33.6%。中单909、中单868、郑黄糯928、长江玉6号、苏玉39、苏玉37、浚单29具备了超密植超高产、双株超高产、宽窄行密植超高产的潜质。例如大蒜套种中单909、中单868、郑黄糯928玉米采用双株密植法,中单909、中单868与郑黄糯928混种高产法。推广这些密植型玉米品种要大力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新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宽窄行密植法、双株密植法、一埯多株密植法、适时播种技术、科学肥水技术、适时化控技术、人工授粉技术、防病治虫速效持效结合技术、适当晚收技术、高温热害降温保湿技术、干旱适时上喷下灌技术等很重要。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适时播种一般增产10.6%~14.8%。适时播种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玉米春种露天早播应在正常气温稳定在18 ℃以上,地膜覆盖种植、温室育苗移栽可适当提前15 d左右。保护地、室棚内温度控制在25~26 ℃。玉米露天迟播应考虑保护玉米收获期气温在15 ℃以上即可,盐城市区域玉米露天种植一般在4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合理密植可确保促进玉米健康茁壮生长、高产稳产。合理密植一般增产20%左右。不同农户玉米产量差异主因是种植密度,应根据本田生产条件、土壤肥力、种类和特征、品种特性和管理水平合理密植,过稀、过密都不宜高产,应按生产商提供的数据和结合当地情况定苗,使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乘积达到最大值,实现其最高产量。实践证明,宽窄行透光通风条件好,利于增加密度提高产量。一般采用宽窄行(40~80 cm)和等行(60 cm)种植,株距26~30 cm,每穴1~2粒,留苗9万株/hm2左右。播种深度3~5 cm。做到早间苗、晚定苗,间苗三叶期,定苗为五叶期,去弱留优,定植75 000~90 000株/hm2。平展型稀植大棒型品种不能密植,一般栽植45 000株/hm2左右,否则粒虚、甚至无粒形成空棒,密植型品种较稀植型品种不能稀植,一般栽植75 000株/hm2以上,最少67 500株/hm2,以防其优势发挥不出来。

2.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玉米获得高产、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举措之一,玉米是具有生物量高、需肥量大的农作物,又是喜氮、磷、钾、锌等中微量元素肥的作物。玉米种植要根据当地土质和品种要求及生长期需求施肥,一般要“一底三追”,不能搞“一炮轰”。坚持施足基肥、适当种肥、早施巧施苗肥和壮秆肥、重施猛攻穗肥、酌施粒肥原则。试验结果显示生产玉米100 kg,需纯N 2.2~2.8 kg(折合46%尿素4.78~6.09 kg)、P2O5 0.85~1.30 kg(折合14%磷肥6~9 kg)、K2O 2.0~2.5 kg(折合15%钾肥13.0~16.7 kg)、庄稼宝中微量元素肥2~4 kg。一般基肥35%~40%,苗肥5.0%~7.5%、壮秆肥5.0%~7.5%、穗肥50%~40%、粒肥5%;中钾中磷中等肥力玉米高产田基肥施中化蓝麟335复合肥或红四方控失肥或史丹利、金沂蒙、千百禾等优质复合肥300~450 kg/hm2+庄稼宝中微量元素肥60 kg/hm2(或用锌肥225 kg/hm2以上或酷乐锌90 kg/hm2)+大颗粒尿素150 kg/hm2;追肥分2次(苗肥、壮秆肥),定苗后应及时轻施提苗肥壮苗,忌施用过量,以防止幼苗徒长,否则会导致基部分蘖;拔节时施用壮秆肥,促进雌雄穗分化,增产效果显著。壮秆肥应注意施用适量,以防节间过度伸长,茎秆生长脆嫩,后期发生倒伏。施肥过少,则易造成苗弱、秆细、玉米棒过小,进而影响产量。科学施肥为玉米高产奠定坚实基础,使玉米棒、籽粒实现最佳状态;一般三至五叶期追施苗肥尿素150~225 kg/hm2(尤其夏、秋玉米增产效果显著);猛攻重攻施好穗肥(苞肥),是玉米高产的关键肥,可促进雌雄穗的分化,使玉米棒、籽粒实现最佳状态,实现粒多、穗大、高产。在雌穗小穗小花分化期,一般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间(九至十叶期)追施优质复合肥525~600 kg/hm2+庄稼宝中微量元素肥60 kg/hm2或锌肥15 kg/hm2,一般土壤瘠薄、底肥少、植株生长较差的,应适当早施、多施;反之,可适当迟施、少施。穗肥施用偏迟(有的已出天花才施)或偏早(拔节后不久施),未能充分发挥穗肥的增产作用,以及多数农户穗肥只施化肥且用量又不足而造成后期脱肥、泛黄早衰、缺素红叶、秃尖增长、粒重下降。酌施粒肥(尤其春玉米扣穗肥施粒肥更必要),开花授粉后适当补施粒肥,主要施用速效氮肥二铵225~300 kg/hm2,也可叶面喷施绿叶旺液肥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和膨果丰,以促进籽粒饱满、减少秃尖长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5 田间管理

一是适当中锄。玉米田锄下产黄金,最好于出苗后、拨节期、小喇叭口期中锄3次,一举5得,结合施肥除草进行壅根拉沟培土,促进玉米生长,以利防倒伏、抗旱排涝夺丰收。二是踩蘖掰穗。玉米为禾谷类作物,发生分蘖是禾谷类作物固有特性之一,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分蘖和下部多生棒穗在分蘖长穗过程会受到抑制,品种不同有差异,分蘖多穗往往由多种原因引起。高温、干旱、涝灾等极端气候、密度不宜、病虫害、除草剂等农药药害及上茬农药残留对玉米生长发育极为不利,都易发生基部分蘖、一秆多穗(棒)、头、粒稀、发病等现象,“一炮轰”施肥或苗肥过多或生茬口种植等都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往往导致玉米基部分蘖、一秆多穗增多,会与主秆、主穗争夺营养,对玉米产量稍有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会受到抑制)。此时应及时用脚踏或用手掰掉或用刀划除。三是适时化控。适时化控增产效果可达10%~15%。在玉米拔节初期株高0.6~1.2 m(八至十叶期)为最佳化控期,用中良宝玉米营养快线(玉米伴侣)450 mL/hm2对水225~300 kg/hm2或40%羟烯・乙烯利(玉娉)450~675 kg/hm2对水450~675 kg/hm2叶面均匀喷施1遍即可,目的是增强根系、矮化茎秆(一般情况下可降低株高15~30 cm)、抗倒抗逆性、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可添加杀虫、杀菌剂、液肥均匀喷雾实现一喷三防目标,适度控制玉米中期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塑造丰产株型,使其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能力,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优势、穗粒数、千粒重。雌穗抽出后、灌浆期用上海晨光无公害膨果丰540 mL/hm2+诱抗宝或赤霉酸[920]1 200~1 500 mL/hm2对水300~450 kg/hm2,给合防病治虫时混喷于玉米苞上。促进籽粒饱满,一般能提高产量15%~20%。四是人工授粉。高温干旱和多雨寡照气象性灾害天气,扬花期尤其盛花期人工授粉2~3次(采用手摇株法、绳拉花法),于9:00―11:00无风晴天进行,有效防止授粉不良引起的秃顶、缺粒现象。在特殊气候情况下人工授粉很重要。五是适时去雄。去雄可有效地降株高、保养分,提高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抗倒能力,有利于花期相遇提高结实率,减弱病虫危害。雄穗抽出心叶1/3~1/2时,于9:00―16:00去雄,应稍用力以便伤口愈合。去雄株占全田株数1/3,隔行隔株去雄,近行错位成“品”字形;靠田边地头的两头不去雄株,以免影响传粉;去雄后自然受粉和人工授粉双结合更好,增加结实。过早去雄,雄穗太嫩,易拔折断带出心叶;过迟养分耗量多,增产不明显。

2.6 防病治虫

种植玉米应根据所购品种抗、感病特性和当年本田病虫害发生趋势重点防治,确保丰产丰收。玉米病虫害主要有粗缩病和顶腐病(病毒病)、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褐斑病、丝黑穗病、弯菌叶斑病、瘤黑粉病(真菌病)、茎秆腐病(细菌病)、青枯病、地老虎、蚜虫、蓟马、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斜纹夜蛾、蚜虫、蜗牛、鸟害等,应及时防治。一般于施基肥时加入灭蜗佳、毒・锌胶囊或颗粒剂,消灭蜗牛和地下害虫;播种前晒种2~3 d后剔除病、残、霉、异、小粒,用爆喜(50%吡蚜酮异丙威复配剂)+硝钠・奈乙酸+戍唑醇+丁硫克百威拌种;播种后及时喷施乐普或鸟盾牌驱鸟剂和及乙草胺封闭除草剂,防鸟(兔、鼠、草)害,未采取上述措施播种后可用丁硫克百威+地下害虫一次净+乐普或鸟盾驱鸟颗粒剂撒行或喷雾;出苗后用瑞宝丰公司爱多收150 mL/hm2和爆喜(50%吡蚜酮异丙威复配剂)450 mL/hm2及克毒宝或辛菌胺醋酸盐450 mL/hm2对水225 kg/hm2喷雾,防治口刺式害虫(蚜虫、蓟马、粘虫、灰飞虱等)和各种真菌、细菌、病毒病各1次效果好,于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吐丝初期用杀虫单・苏秆金云菌复配剂或氯虫双酰胺防治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最佳,持效期长(一般1个月)。玉米多种病害应用辛菌胺醋酸盐最好,肟菌胺戍唑醇(爱可、拿敌稳、拿敌准、全拿等)等雾综合防治效果较佳,叶斑病用杜邦升氏(硅唑・多菌灵)喷雾,锈病、褐斑病用三唑酮喷雾,防治玉米粗缩病用克毒宝或辛菌胺醋酸盐喷雾;灰飞虱易造成玉米粗缩病(万年青或小矮人)和有棒无籽,玉米扬花期最严重,导致玉米叶片发黄发红,使叶片发霉变黑,影响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使雄花败育,雌穗不能正常膨大,形成空秆;蓟马危害会造成玉米顶腐病,不可忽视。坚决改变用常用药、短效期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或重复用药或用低价药错误观点,应用针对性强的广谱速杀与持效复配优秀药剂并交替使用,严禁使用高毒、高致病、高残留等有机磷农药或沙蚕毒素类农药,采收前15 d禁用农药。

2.7 及时除草

上茬收获后苗前用清草灵或速力达灭生性环保除草剂喷施1次,除去田间杂草、病菌、毒害残留,清洁田园。因其杀草最佳但不封闭,可与乙草胺混用(对下茬作物无影响)。封闭除草最好选用清草灵或速力达+乙草胺适量等对水675 kg/hm2喷雾防效好,苗后最好用苯唑草酮除草剂(适用于所有玉米品种除草效果佳且对下茬任何作物无影响)除草。防除杂草最佳期为玉米3~5叶(杂草3~4叶)时,玉米5叶后用除草剂会产生药害,用清草灵灭生性环保除草剂定向喷雾,不可与农药混喷。应防止农药漂移到其他作物(棉花、大豆、花生、水稻等)产生药害,施肥后除草,除草后7 d左右不要施肥和喷有机磷农药,以免影响除草效果和产生药害。如使用除草剂发生药害,应及时用硝钠・奈乙酸+诱抗宝或好的叶面肥(如绿叶旺、聚能金钛等)喷雾叶面解害。

2.8 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

不同年份玉米产量差异主因是气候,气象性灾害应采取有效措施,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玉米是耐肥水又畏涝的粮食作物。盐城市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海洋季风性气候区,常年平均降水量637.6 mm,年内降雨分配不均,60%(下转第67页)

(上接第65页)

集中在5月和7月。多雨期要清沟排除田间积水,确保雨过田爽。盐城市区域常出现伏旱和秋旱,对玉米出苗、扬花结实不利。播种期墒情不佳应造墒播种(土壤水分控制在15%~75%),确保一播全苗,利于苗、生长。玉米抽雄开花要求平均温度在25~28 ℃。低于18 ℃或高于38 ℃时,雄花不开放;气温高于32~35 ℃、相对湿度接近30%的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花粉会因失水而迅速干枯,花丝也会枯萎,使受精不良,造成缺粒现象。特别是干热风造成高温逼熟,致使籽粒中水分迅速散失,养分停止积累,籽粒皱缩干瘪,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产量。玉米开花期要求大气相对湿度65%~90%,土壤水分保持最大持水量70%~80%。此时如遇干旱,雄穗、雌穗发育延缓,甚至使雌雄穗开花授粉脱节,造成授粉不良、缺粒,导致秃顶严重,造成严重减产。籽粒灌浆时水分充足,可延长叶片功能期,籽粒灌浆饱满。只有科学肥水,才能确保高产。玉米穗期、抽雄期、扬花期、灌浆期是玉米需水关键期,如遇气象性灾害高温杀雄应采取及时有效措施:有条件的要采用“上喷下灌”降温保湿、人工授粉;无条件的采用瑞宝丰爱多收和抗旱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M1+诱抗宝对水全株上喷雾技术抗旱,减少水分蒸发,保雄性花粉延长授粉时间,切忌漫灌;低温、多雨寡照要采取摇株法、绳拉法等授粉技术,把高温热害、干旱、低温、多雨寡照自然气象性灾害降到最低限度。试验玉米拔节后期上喷全株下沟灌窄行3次抗旱千粒重增加8.1%~10.2%,穗粒数增加39~46粒。2013年玉米种植户采取有效措施与望天收或望田收形成鲜明对比天壤之别,高温热害、干旱、低温、多雨寡照自然气象性灾害下玉米地采取抗灾夺丰收有效措施可增产3倍左右,蜡熟期以后要求土壤适当干燥,以利于成熟。中单909、中单868、郑黄糯928、长江玉6号、苏玉36、苏玉39、浚单29等在灾年仍然取得丰收,不少农户产量高达9 750~12 750 kg/hm2,有的甚至达15 t/hm2以上,未采取措施也好于其他品种,较稀植品种增产36.7%。

2.9 适当晚收

适当晚收可增产10.5%~13.2%。杂交玉米种具有活棵成熟的特点,玉米外表看似成熟,实质生理未成熟。每延长1 d,千粒重增加3.5~4.6 g,试验结果表明果穗苞叶变枯白后10 d左右籽重才达到最大值,要待玉米苞叶黄枯、籽粒失水变硬变亮、果穗下垂籽粒基部发现黑层籽粒乳线消失、手指掐之不动(含水量13%左右)时收获为最佳。

3 参考文献

[1] 姜则斌.苏中沿海地区双季玉米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59.

[2] 潘兰,陈加来,孙利忠.玉米空秆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140.

[3] 李少昆,石洁,崔彦宏,等.黄淮海夏玉米田间种植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版社,2011.

[4] 高肖贤,张华芳,朱慧玲,等.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差异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9):68-72.

上一篇:高温热害对当涂县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下一篇:兴化市弱筋小麦磷指标体系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