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的文化意蕴

时间:2022-09-01 10:29:27

“方圆”的文化意蕴

一、“方圆”都有何义?

方圆一词最为人们熟知、应用最广的含义是“范围”和“规矩”,其实,方圆一词内涵丰富,在历史上还有方略、变通、谋划等义项,这些义项的出现是因为方圆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下面从历史上考查方圆各个含义的形成和演变:

(一) 周围或周长

方圆一词最为人们熟知、至今应用最广的义项是“范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

“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性。”

此后,方圆作为描述大小、范围的含义应用广泛:

《魏书・灵征志上》:“癸未,定州大雹杀人,大者方圆二尺。”

《北史・萧吉传》:“有黑云方圆五六百步,从地属天。”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相公又问:‘那国京城方圆多少里数?’答云:‘东西十五里,南北十五里。’”

《宣和遗事》:“徽宗道:‘见说月宫方圆八百里,若到广寒宫,须有一万亿,如何得到?”’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此义项更为常见:

《三国演义》第六回:“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

《水浒传》第十一回:“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

《镜花缘》第六十回:“后来逃入尼庵,所处之地,不瞒嫂嫂说,方圆不及一丈,起走坐卧以及饮食一切俱在其内。”

可见,方圆既可以形容小的物体如玉玺,也可以形容大的建筑如城池,还可以界定一定的活动范围;既可以形容不规则的物体如云彩、冰雹,也可以指代齐整的建筑。这就不免令人产生疑惑,方圆一词到底作何理解?譬如圆台“方圆三丈所”,三丈是半径、直径还是周长?玉玺“方圆四寸”,四寸是边长、周长还是面积?黑云方圆五六百步,又是如何解释呢?有人认为“方圆一词本身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直径,一种是指周长。”(刘天亮《特许经营也会“烫手”》,《人民日报》2003年11月11日)有人认为“方圆并非指直径,确是用来表周长”(蔡维藩《鸡蛋里面挑骨头》,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现代诸多词典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翻看《辞源》,对“方圆”的解释有三:一是“物之形体”,二是“权益,酌情办理”,三是“周围,范围”,对这个周围、范围如何界定仍语焉不详。《辞海》未收入“方圆”一词。

再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1.指周围:一左近的人,他都认识。2.指周围的长度:几十里见不到一个人影。”

海南出版社的《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指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20英里方圆之内的40个内湖)2,围绕:在……周围地(这个湖方圆一里,宽半里)”。

综上所述,《新华字典》解释简略:“[方圆]周围:这个城~有四五十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较准确的,“方圆”一词后面若紧跟具体的计量单位时,表示是周长的意思,譬如圆台“方圆三丈所”,就是圆台的周长是三丈。黑云方圆五六百步就是黑云蔓延区域大概有五六百步的周长。在古代,方圆和方围是通用的,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卷十五:“《吴书》亦云:‘方围四寸。’则知秦玺方寸耳。”今《三国志》引《吴书》作“方圜四寸”(圜义通圆)。方圆就是方围,而方围就是正方形的四边之和,也就是周长,可见,方圆一般指周长,用来对近似方形、圆形物体或区域范围的大概估量。尤其注意的是方圆只能形容长度,不能形容面积,后面不能跟面积单位“平方”等,如“地下方圆一平方公里,小汽车畅通无阻”,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二) 规矩、制度

方圆可以指代规矩、准则、法度。人们常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示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古代用法如:《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三) 方略、谋划、处置

方圆还有经营、谋划的含义,如《南齐书・沈宪传》记载:“太守褚渊叹之日,此人方员可施”,“方员”即“方圆”,方员可施就是经营有方,善于谋划。还可以作方略、谋略讲,《旧唐书・封常清传》记载:“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作处置讲,敦煌变文中的《下女夫词》:“车行辋尽,马行蹄穿,姑来过此,任自方圆。”

唐代以后一般指筹措款项的含义:

《旧唐书・敬宗纪》:“其功役所费,当使自方圆支遣。”

(四) 酌情、变通

方圆指酌情处理、见机行事,如《旧唐书-食货志》“朕当别立新规,设蓄钱之禁,所以先有告示,许有方圆……权其重轻,使务专一”。方圆还指为人处世懂得变通,如《玉环记・范张别皋》:“多谢母亲善言相劝,只是爹爹言语上欠些方圆。”

(五) 指代性格差异、人生态度分歧等

方圆还可以指代不同的性格、价值取向和处世态度:

《宋书・礼志》:“清官子侄,普应入学,制以程课。今者见生,或年在扦格,方圆殊趣,宜听其去就,各从所安。”

此外,方圆可以泛指物名,《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从罗汉台向东南下,路边多有憔石,满地方圆,有石墙之势。”指代类似方形圆形的物体。

二、方圆思维的应用

方圆作为复合词,其内涵日益丰富,方圆作为一种观念,却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方和圆本来是独立的表示图形的文字,早期人类图腾崇拜时期,已经有了简单的方圆组合而成的构图行为,这是简单的审美意识的表现,方和圆在一起作为成熟的有深刻意义的表达,首先体现在天体观念上。2009年,被社科院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山东省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挖掘出了一个夯土台基,台基共有九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台基的形状构成,从平面观察,由内向外依次为圆圈、方形、长方形及圆形、椭圆形相套叠的夯筑花土堆积,土色深浅有别。这是一个内圆外方,方外又有圆,圆形方形相互套叠的奇特图案,这个图案体现了西周“天圆地方”的观念,这是现存最早的保留完整的天体概念实体展示,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天地运行的认识。

其次,人们将对方圆的认识应用到建筑、书法、钱币、纹样装饰等领域,在居民建筑领域,如现存的福建南部的闽南土楼,主要采用单元式平面布局,形状主要有方形、圆形和椭圆形,被称为“方圆土楼型”。闽西山区的客家土楼,更是体现了方圆的观念。在刻印、书法领域,方圆也显示出独有的特性,方主静,圆主动,方主骨,圆主筋。印章能方而不峻,圆而不流,是非常精美的。宋代姜白石《续书谱》讲书法能做到“方者参以圆,圆者参以方”就是“斯为妙矣”。棋盘文化也体现了方圆观:棋盘是方格,棋子是圆形,《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唐玄宗看人下棋时不禁感慨:“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让才子李泌以“方圆动静”作赋,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皇帝大悦。小小围棋,尺寸方圆,却涵盖了深邃的大智慧。方圆观还应用到钱币造型上,秦以后两千多年间的钱币,大多圆形方孔形制,这是对天圆地方的诠释,也被世人看作为人处世外圆内方的表达。

到了今天,方圆“谋划、权变”等义项由于过于抽象,因而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应用日益减少,“范围”、“规矩”的义项则日渐凸显而被人们熟知,这体现了语言发展的优胜劣汰。

古人将两个简单的形状名词放在一起,组成了方圆一词,并对其含义不断加以发挥和创造,从基本概念的形成,到成熟多变的应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包容万象的思维表达。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深刻的思辨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不拘一格的包容和多变特性。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430079)

上一篇: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 下一篇:“太上皇”与“太上皇帝”辨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