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第11期

时间:2022-09-01 05:26:49

书架 第11期

传媒读库

策划学――原理、技巧、误区及案例

【内容介绍】本书从2004年出版至今,重印了十一次,第三版对策划学理论进行了更成熟、深入的研究,探讨了策划学的技巧、误区,并对一些成功的策划案例和一些失败的策划案例进行了系统研究,还解析了一些有争议的策划案例,揭示了策划过程中一些颇具规律性的东西。这些案例大多为国内的,且时效性较强,这就使得理论更具说服力,更容易与实践结合。

本书不但具有理论指导价值,而且也具实际操作性。作者在撰文或构思过程中尽量保持自己的风格,不与国内外的同类书籍雷同。也正因如此,本书在实践操作和理论创新等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同类图书的前列。

【编辑推荐】体现中国学者原创,绝非抄袭:本书在实践操作和理论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书籍。

引领经管类著作潮流:本书在深入阐述理论的同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这正是目前世界经管类著作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构思、撰文独特:本书在撰文或构思过程中尽量保持自己的风格,不与国内外的书籍雷同。并在撰文或构思上努力,尽力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做新闻

【内容介绍】“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塔奇曼的书就从这一句话开始。我相信,读完全书后,这句话一定会继续萦绕在我们耳边,而且很可能就是因了这句话,若干年后,我们仍将无法抹去该书所留下的印象。

这个比喻并不深奥,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还有些老套,就好比小学一二年纪的孩童都会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当塔奇曼说,新闻这个“窗口”,就像任何反映描绘现实世界的框架一样,也是存在自己的问题,比如:窗口大小、朝向、形状、窗的光线之明暗、窗的位置等等,都将决定了我们的视野――看到什么,怎么看,“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这个比喻,突然似乎有了与我们素常理解不一样的东西。以此再进一步,谁决定了这一切,凭什么?为何是如此?是自觉的还是强制的?由此带来什么后果?不敢说所有人对之均是张口结舌,可能够有理有据圆满回答的也未必很多。用一个人人皆知的比喻,勾引出众人心中所无的意涵,这是塔奇曼的高明。

【编辑推荐】被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评为20世纪大众传播学名著。

“《做新闻》是一部关于新闻媒介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既有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可靠的实证支持,不仅丰富了我们关于大众媒介的知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现代美国文化的理解。”

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

【内容介绍】本书精心选择了100个欧美最流行的电视节目,从节目模型的解剖入手,逐一进行介绍和分析。选取内容涵盖了电视节目的主要形态,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大行其道的电视真人秀等节目类型,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本书作者是传媒中人,使得这本书既有学理层面的研究,又有操作层面的说明。本书堪称电视从业者的操作宝典,并可作为电视研究者和大学相关专业师生的生动案例。

【编辑推荐】为你解开王牌栏目收视神话的秘密!电视人的实用宝典,传媒研究的必备资料。

电视节目的竞争需要创新,而创新首先需要借助他山之石。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汪家驷:《新闻三十论》

【内容介绍】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人民日报重要讲话精神之际,第八届韬奋奖获得者,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汪家驷关于党报创新的论文集《新闻三十论》,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教授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良荣教授,在《党报创新的理性追求》的序文中说,“汪家驷把对党报创新的探索结集成《新闻三十论》,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新闻改革的一大成果”。

《新闻三十论》论述范围广泛,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到新闻文风、新闻策划、版面创新,从主题宣传、典型报道、深度报道,到报业经济战略、中国报业战略,几乎涵盖了我国当今党报办报、经营领域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党报创新,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反映出深刻的思考、独到的眼光、理性的追求,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本书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党报创新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从而通过有效地创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也将对新闻理论创新和新闻实践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澜:《奥运高端访谈》

《奥运高端访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并在市场上热卖。

【内容介绍】《奥运高端访谈》记录了很多运动员当时的心路历程和遭遇、挫折。朱建华在汉城一失利,上海家里的玻璃就被砸了;李宁从鞍马上摔下来,下飞机时就要老老实实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吓得走在第一位的高敏脊梁发冷,得到的鲜花越多,越怕承担不了日后的失败,不惜装病也要闹着退役。这让她出征巴塞罗那奥运会时经历了炼狱般的精神考验。那时的中国人,输不起。

在2008年奥运年,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走访了国内外50位奥运人物――萨马兰奇、瓦尔德内尔、刘璇、高敏,桑切斯……她说,“我越来越发现,奥运不仅是万众瞩目的宏大叙事,也是冷暖自知的个人体验。”

杨澜感慨地说:“如果只是追求优秀,一枚奥运金牌已足以说明问题。但是想成为伟大的运动员,时间的磨砺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时间是多么无情,在它面前,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相隔实在过于漫长;时间又是多么有情,它让精彩成为经典,瞬间成为永恒。”

《奥运高端访谈》是一本倾诉和倾听双方相互感动的书,也是心平气和盘点奥运人生的书。杨澜说:“有哪种人道的力量让人充满身心的喜悦,发于本性,彼此相通?运动的力量。有哪种运动团结了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和人民,代表了人类最高竞技水平?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奥运结缘,绝非偶然。”

中新社:《疼痛的笔锋》

作为此前出版的震灾报道集《中国式震撼――中国新闻社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独家记忆》“姊妹篇”,此次出版的《疼痛的笔锋》汇集了48篇中新社震灾报道的经验与思考文章。全书共三百页,包括记者亲历、实战经验,中新社人对新闻业务、新闻价值、新闻伦理的探讨,以及各高校学者对中新社报道的点评。

汶川大地震发生半小时后,中新社即开始播发新闻。首脑机关决策果断,反应迅速,组织有序。全社九十多位记者先后直蹈震中,地震次日,中新社即播发相关新闻四百多篇。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中新社始终是海内外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重要的新闻源。

中新社汶川地震报道经验更不乏亮点,一个采访小组到达灾区采访时发现灾情严重,现场没有救援人员。这一次,记者没有进行新闻采访,而是立即投入拯救生命的大行动,打电话,搬救兵,留下佳作《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汶川映秀镇救援直升飞机失事成为海内外关注的新闻焦点,搜寻人员发现飞机残骸之后,中新社获知准确消息立即发出独家报道,比兄弟单位提前数小时。

郭招金说,中新社人“创造并坚守着‘中新风格’,在海内外新闻界一直备受赞赏。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灾难报道的新闻大考中,这个优秀的群体向世人展现出自己的新闻爆发力。中新社文化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新社人的血液中,作为一种价值观,成为推动中新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坚韧而恒久的内在推动力。”

上一篇:书刊的版式设计与人物塑造 下一篇:新闻纸涨价形势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