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1 05:18:28

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学习迁移是指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运用到其他学习过程中,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小学语文是学生进入学习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运用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迁移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并且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教师要合理利用迁移理论来指导语文课程的教学,这不仅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还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在我国古代就有在学习中用到迁移理论的例子,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曾经提出“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等蕴含迁移理论的论述。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这说明以前学过的知R是现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或者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来推理出新的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推断、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古人发现了学习中迁移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迁移理论,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迁移理论呢?

我将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第一点是由字到字的迁移,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对字、词的教学,在教生字的时候,有的老师常常会单个单个地教,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将迁移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常常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将它的偏旁、笔画、顺序以及组词教会后,就可以把类似的字一并学习,比如说这些字的偏旁不一样,但是另一半都是一样的,如“清”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请”“情”“晴”等,它们因偏旁不同而读音不同,但是它们却非常相似,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字、词的认知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一”归纳识字方法,如示范教“偏”字,指出“偏”是形声字,左边的“人”表示“偏”与人的住处有关,从而归纳出识字方法:看偏旁,明字义。举一之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他类似的生字,如僻、础、勉、厕、资、膜等。运用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二点是词语到词语的迁移,词语有褒义、贬义还有中性词之分,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褒义词、什么是贬义词、什么是中性词,然后运用迁移理论,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分类,只有辨别词性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词语。第二方面,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这个原则是语言学科必须要坚持

的。语文学科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来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迁移,同时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站在语文的角度,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乌鸦并没有因为现实环境的限制而没有喝到水,而是通过变通来实现了自己喝水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为什么乌鸦把小石子扔到细颈的瓶中,水的位置就会上移,由此能顺利地喝到水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或者说是进入中学后的物理知识来解答,这就达到了学科与学科或者学科与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方面,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迁移。知识的迁移建立在学生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才能够充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中,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形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小学语文知识的迁移是由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决定的,教师要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需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

境,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田茂虎.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交流,2016(23).

[2]杨春花.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小学),2016(4).

上一篇: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下一篇:小班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