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的临床辨证体会

时间:2022-09-01 05:02:20

消渴的临床辨证体会

摘 要:消渴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近年来,消渴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本人经过大量的摸索及临床实践,总结出“养阴清热,尤重视养阴”的治疗原则。主张治分三消,立足于肾。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消渴 治疗原则 三消 立足于肾

1 中医消渴的含义

消即口渴,指病人多表现为口渴、多饮,为病人首先出现的症状。其特点为口渴、多饮,饮不解渴。消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消化,即水谷食入易消,提示了有多饮、多食的症状;二指消耗 、消烁,即气血特别是阴液的消耗,体现在身体逐渐消瘦上。总之,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1.1 饮食不节指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导致积热内蕴,化燥伤津。

2.1.2情志失调过度精神刺激,特别是忧思恼怒、所欲不遂,气机郁结化火,木火刑金,或肝火犯胃,燥热内生,产生消渴。

2.1.3 劳欲过度过度疲劳,劳则耗气,不能运化水谷之气,谷气内郁,久则化热化火,可致消渴;或房室不节,耗伤,阴虚火旺,上蒸肺胃,导致消渴。

2.1.4素体阴虚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特别是肾阴不足,火热易侵而致消渴。

2.2病变脏腑中医认为消渴的产生与肺、胃、肾关系密切,尤其肾最为关键。

2.3 病机特点

2.3.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基本病机)燥热,不同于阴虚内热,有邪实的一面。如燥热偏盛,可以清热为主;而阴虚内热,即使内热再甚,仍以滋阴为主,佐以清热,二者有虚实之别,燥热又不同于热在气分的实热证。因为有阴虚的一面,所以不可单用辛寒苦寒之品,要佐以养阴之品。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阴越虚,燥热越甚。其次消渴初起以燥热为主,病偏实;在中期,阴虚燥热互见,虚实夹杂;后期以阴虚为主,属虚证;到极期,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或以阳虚为主。总之,阴虚燥热的病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肺胃肾三脏的阴虚为本,各脏的燥热为标;二是肾阴虚为本,肺胃燥热为标。

2.3.2气阴两虚主要为脾气虚弱。临床病人多表现有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甚至有些病人“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只表现为疲倦乏力,不耐劳累,体质肥胖,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2.3.3瘀血阻滞阴虚燥热为瘀血产生的主要机理,阴虚可致血瘀,燥热亦致血瘀,瘀血一旦形成可加重消渴。因津血同源,血瘀可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可致口渴,同时瘀血阻滞可产生肢体疼痛、麻木、胸痛等各种兼变证。

2.4治疗原则

2.4.1养阴清热,尤重视养阴

2.4.2注意事项(1)长以滋补,慎用苦寒;(2)治分三消,立足于肾;(3)补气可生津;(4)润燥须活血。

2.5消渴证治

2.5.1上消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丹溪心法》)加天花粉等。

2.5.2 中消

症状: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或有口渴多饮,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景岳全书》)加黄连、栀子、玄参。

2.5.3下消

2.5.3.1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或五心烦热,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山药必须生用。

2.5.3.2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黎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肾,固摄津液。

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桂枝改用肉桂。

2.5.3.3脾气虚弱

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食少伴神倦乏力,虚胖,或日渐消瘦,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精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加木香、霍香、葛根)。

2.5.3.4 气阴两虚

症状:口渴较甚或口干唇燥,面色潮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润燥止渴。

方药:玉液汤(生黄芪、生山药、天花粉、知母、葛根、五味子、鸡内金)。

2.5.3.5湿热中阻

症状:渴不多饮,多食善饥,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生津止渴。

方药:黄芩滑石汤加黄连、苍术。

2.5.3.6瘀血阻滞

症状:口渴多饮或口干唇燥,伴舌质瘀黯,舌下脉络粗大而长,或胸中刺痛,或半身不遂,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润燥止渴。

方药:降糖活血方(丹参、川芎、益母草、当归、赤芍药、白芍药、木香、葛根)加鬼箭羽、水蛭。

参考文献:

1. 朱丹溪 《丹溪心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08月

2. 张景岳 《景岳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05月01日

3.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06月

4. 张仲景 《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08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论行政诉讼期限起算的廓清 下一篇:大学新生高考录取满意度及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