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日本亚洲战略浅析

时间:2022-09-01 04:14:22

冷战后日本亚洲战略浅析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各国的力量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与组合。苏联势力的倒戈使得亚洲出现“权力真空”,日本作为日美欧世界性经济强国中的一员,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其战略中心逐渐开始向亚洲地区转移,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意欲迅速接手这块“权力真空”地带,推行积极的亚洲政策,大力参与亚洲事务,增加对亚洲的投资和援助,扩大在亚洲各国的政治影响力,增强对亚太事务的发言权。

关键词:冷战后;日本亚洲战略;日美同盟

一、经济战略

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可以概括为以亚太地区为全球战略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凭借日本强大的经济和经融实力,以贸易、投资、技术输出和经济援助四位一体为手段,以双边、多边的次区域合作为途径,发挥主导作用的地区经济集团,与美欧鼎足而立。

与东南亚的关系是日本地区外交的起点和重点,日本利用经济大国的优势开展东盟各国经济援助,1954年,日本加入“科伦坡计划”,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政府官方援助,即ODA。1996年日本在东京“东南亚开发部长级会议”中提出要拿出GNP的1%对东南亚进行援助,加强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能源、通讯、道路、经融机制等经济基础,同时帮助这些国家完善贸易、投资环境,并为此而有效运用政府开发援助。2012年4月,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四届日本和湄公河流域五国首脑峰会中日本对这些国家提出的57个项目总援助额达到2.3万亿日元,日本承诺在三年内向五国援助6000亿日元,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日本与五国间的合作。日本发展和强化与东盟的经济关系,目的是扩大在亚洲的影响力。

二、外交战略

从地缘政治上看,日本处在大国的包围之中,为了在大国的“包围圈”中求得生存,日本展开了多边均衡外交,日本意欲通过多边均衡外交扩大政治影响力。

日美同盟的核心是日美安保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日美贸易摩擦出现缓和的迹象,再加之当时亚太战略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日本开始重新考虑日美同盟的重要性,日美安保体制得到加强。2007年福田与布什总统举行了会谈,在期间提出了“日美同盟和亚洲外交的共鸣”这一新理念。2011年9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就任日本首相,提出要加入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加入TPP视为巩固日美同盟,充实日美同盟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看出,在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大战略背景下,日本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不断迎合美国的战略需要,从而加强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1972年建交到90年代初,两国关系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康平稳的。日中两国本着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依赖和长期稳定四原则发展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日本政局的微妙变化,两国间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突显,日中摩擦与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干扰和破坏中日友好的势力不时兴风作浪,在大海大陆架及问题上挑起事端;日本右翼势力明目张胆地否认侵华历史,日本政府公然审定通过了否认侵华历史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公然支持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势力,纵容李登辉访日,企图借助《周边事态法案》追随美国阻挠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日本政府要员甚至首相,对中国的抗议置之不理,竟然以公职身份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等等。

最近几年,日本调整了对俄政策,与俄罗斯展开了多层次对话。1997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宣布了以“多层次接触”为核心的对俄新政策方针,支持俄罗斯加入西方七国“俱乐部”,拉拢俄罗斯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0年9月,普京和森喜朗就两国签署和平条约等问题进行了三轮会谈,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关于和平条约问题的联合声明》,制定了两国经济合作上的“森喜朗-普京计划”。2013年11月初日俄两国历史性的举行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2+2”的会晤。日本这样做是希望俄罗斯支持它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安全保障等领域加强双边合作,为最终解决领土争端,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安全事务创造有利条件。

三、军事战略

日本在冷战后转变了防务模式和战略思想,增加军费,加强先进武器和高技术装备作为重点,使日本军事战略具有了危险的进攻倾向,并企图修改宪法第九条,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成为正常国家,加强日美军事合作来巩固日美安保体制,借助美国来扩大在亚洲的影响力。

近几年来,日本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涵盖今后十年的日本防卫安全的策略,出台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在《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中将“建设有节度的防卫力”删除,变为“综合机动防御”。这样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前沿岗哨其防务思想出现了转变,主要表现在:①从战略上看,日本由以前的基础防卫、专守防卫变为机动防卫和动态威慑;②从战略重心上看,日本把均衡部署改为面向西南的重点部署;③从安全政策上看,日本正在突破“用兵三原则”、“武器出口三原则”和“无核三原则”;④从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来看,日本武器发展更具有进攻性。可以看出日本防务思想有了质的改变,其目的是突破战后一些既成的原则,最后从实际上彻底摆脱它们的束缚,再从法理上进行修宪,进而成为一个没有约束的正常国家。

冷战后日本的亚洲战略,从日本自身以及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分析来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现政治大国成为正常国家的愿望一直是日本领导人对外施政的心理动因,在日本看来,争夺亚洲主导权是实现其政治大国策略中重要的一环。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使得日本谋求大国的愿望迅速升温,要求承担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意图成为政治大国,以此来摆脱战败国的形象。1983年中曾根康弘率先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义政治”,强调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加强日本防卫力量、力图修改宪法,以此来促进日本向着“政治大国化”进发。而冷战后亚洲各国家除了日本以外都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但整个亚洲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日本对本地区的政策导向势必是利用本国经济上的优势来对各国进行渗透。

2.日美同盟助长了这种心理动因。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了国际法庭的审判,使得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而后日美同盟的达成使得日本不得不依靠军事上强大的美国作为自己在亚洲地区的保护伞,从而为虎作伥,图谋不轨。

3.日本政坛日趋保守,近年来日本历届领导人都是新保守主义的积极践行者。国际冷战体制解体后,日本左翼政党尤其是社会党和日本共产党的影响日渐式微,中左派势力进一步分化、萎缩,和自民党趋向右倾,在2012年底举行的第46界大选中,自民党在前首相安倍晋三的领导下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夺回执政权,一党独大的自民党在安倍的带领下变得更加右倾化。

4.极端右翼思想的作祟。二战后日本的右翼势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右翼、新右翼和新保守主义右翼,日本右翼作为日本国内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也影响了日本与亚洲各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廉德瑰:《“大国”日本与中日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李薇:《日本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黄大慧:《构建和谐东亚:中日韩关系与东亚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上一篇:从“中国梦”的视角探寻当下教育经济价值 下一篇:秩亏自由网平差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