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畴化网络角度看名词谓语化现象

时间:2022-09-01 03:57:01

从范畴化网络角度看名词谓语化现象

【摘 要】 本文基于使用的模型和范畴化网络思想,分析了名词谓语句结构所受到的使用频率、语法大环境、上下文语境以及文化因素的规约性。认为从范畴化关系网络的角度出发,学习者能够主动将知识点重新归纳为一张立体动态的语法网络,锻炼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教师也能够采用新的教授方法,使外语教学更加灵活变通。

【关键词】 范畴化网络;外语教学;名词谓语化;规约性;启示

一、理论基础

1、“基于使用的模型”

“基于使用的模型”指语法来自于人们日常的语言使用,从实际的语言表达式中抽象概括出上一层的语言单位(构式)。认知语法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强调语法以使用为基础,并把语法系统处理为主要由符号单位构成的巨大的范畴化网络系统, 而符号单位是对实际言语用例的不同程度的抽象:既可以是高度抽象的单位(称为范型单位,即schema),也可以是具体的语句(如常用的习惯性语句,即prefabs)。语言心理表征系统的特点取决于用例和相关模式的使用频率(token/type frequency)。在这一思路下, 语法系统与语言使用自然没有明确界限, 因而认知语法是一个以使用为基础的动态模式。(张韧:2009)

因此,语言表达式的使用对语言结构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使用频率越高,该表达式和语法模式在心理语法的固化程度越高。

2、范畴化网络思想

每个人都具有范畴化能力,即识别事物之间的关系、分辨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将其归类并存储于自己的经验之中。这种范畴化的能力可以使语法成为一套庞大的关系网络,由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单位构成,这些单位有很普遍的,也有十分特殊的,它们一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根据张韧教授2009年的阐述,范畴化关系网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由低向高): ①实际言语用例:实际言语用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交际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话语人认知限制的结果。它位于整个范畴化关系网络的最下层,是建立其他层次各个范型的基础;②词目(lexeme):具体的词目是由最下层的实际言语用例中重复出现的成分范畴化而来,它是构成半抽象构式范型的基础;③半抽象构式范型:由下层词目及底层实际言语用例构成;④低层次词类:由可以填充半抽象构式范型空位的词目构成;⑤抽象构式;⑥高层次词汇范型:传统的词类概念即为高层次词汇范型对词目、低层次词类以及抽象构式范型中抽象范畴化的结果。(张韧:2009)

二、具体实例分析

在“基于使用的模型”和范畴化网络思想下,本文尝试选取两个名词谓语化的经典例子进行简单的分析。

1、那个男生大眼睛,浓眉毛

例句中的名词谓语成分“大眼睛”和“浓眉毛”都表示主语的特征。从认知语言学的百科知识观看,主语的不同方面(眼睛、眉毛)对应不同的认知域(domain),具体的特征描写(大、浓)则是对这些认知域的具体化( elaboration)。“大眼睛”和“浓眉毛”都对主语的眼睛,眉毛进行了具体的补充说明。根据范畴化网络思想,可将“大眼睛”和“浓眉毛”处理为一个抽象构式范型:[ Tr---Property],其赋予主语(Tr) “眼睛大”和“眉毛浓”的静态特点(Property)。 此时,名词性谓语被重新范畴化为关系成分,用来描写补充主语(Tr)。

2、冬至节

a. 今天冬至节。( CCL)

b. 今天冬至节了。

c. 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冬至节。

同样,“冬至节”本身可以看作是“冬至+节日”的组合,这体现了谓语性名词前需要带修饰语的特点,与“节日”这个光杆名词比较,“中秋节”更具体,显影某个具体的日子(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因此被重新范畴化为一个具体的关系成分,用来补充描写主语“今天”。

而针对b、c两句例句,曾有前人采用“距离―标记对应律”解释,认为名词谓语句都具有标记性,一个附加语离核心越远,越需要添加表示它跟核心之间语义关系的显性标记。(唐晓磊:2009)标记主要有副词、语气词、停顿等,比如b句中的“了”,暗示了变化演变的意思,有一个从“还没到冬至节”到“冬至节到了”的变化过程。同样,我们在阅读c句时,会在“每年12月21日或22日”习惯性地停顿一下,停顿则起到标记的作用(把谓语动词“是”的位置空出来)。此处根据范畴化网络思想,所谓标记(后两句例句中的“了”与停顿)都可以看作是用来补充相关名词与名词性谓语成分的概念差距,使其与整个名词谓语句构式范型特征相吻合。

三、名词谓语化现象的规约性

1、使用频率

在语法复杂的范畴化网络关系中,几个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如何受到规约,从而进入人们的词库和句库?在现今高度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淘汰又是遵循着什么样的机制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到“基于使用的模型”中去。人类出于交际的目的去使用语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淘汰都发生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其中使用频率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

回归到本文的主题,名词谓语化构式范型的作用是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对主语进行范畴化,从而使人们对于该主语的认知状态发生变化。虽然任何名词都有充当谓语名词的潜力,但我们应注意使用频率的差别,一旦其符合整个名词谓语句构式范型的特征,就可以进入应用。在CCL语料库中我们能够找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名词谓语句,多数运用于口语环境中,如:打电话、谈论日期天气、介绍人物等,因为名词谓语句构式范型本身具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所以当日常交际中出现新的名谓句时,人们也不会觉得奇怪。

2、语法的大环境

虽然名词谓语句构式具有开放性,但其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单位,仍然受到语法大环境的规约,比如指示语就不能做谓语,如下面的例句:“*大学教授这位先生。” (邓思颖:2002)指示语一般指说话双方都知道的对象,因此“这位先生”已经是旧信息,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对其进行修饰补充。

另外,当某种典型成分出现在全新的句法环境中时,会丧失其原有特征。比如在“数量词+名词”构成的名词谓语成分中,如果谓语名词是可数名词,前面的数量词是开放性的,表现为本身的计数特征,如:“桌子上一本书。”,但如果谓语名词为不可数名词,此时的“一”不再具有计数功能,而是反之含有“全、满、都”的意义,如:“房间一地水。”

以上说明, 名词谓语句构式范型并不是任其发展,而是需要在整个人类语言系统中受到语法的制约,有其自身的句法环境。因此,名谓句本身的构式特点与整个语法系统都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表征。

3、上下文语境

由于名词性谓语句结构简单,常见于日常口语中。但正是因为结构简单,才会对上下文语境的依赖特别强,如例句:“他56。” 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这句话极易引起歧义,到底是他的年龄是56岁呢,还是他考试分数得了56分?或者是他的学号为56号?又或是他今天吃饭花了56元呢?因此,在理解名词性谓语句时,我们需要考虑上下文语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交际误会。

4、文化因素

名谓句的理解受到主观性和文化语境的影响主要是针对一些含有特色,极具个性的谓语名词,比如例句:“那个人很葛朗台。”葛朗台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一书中的人物,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的商人,为人却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和妻子都不如他的一枚零币,因此“葛朗台”是贪婪和吝啬的代名词。如果中国人没有接触过外国文学,不了解葛朗台的故事和含义,那么也很难理解这句话。

类似“很葛朗台”的“程度副词+名词”名谓句结构还有很多,此结构中的名词大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如专有名词:阿Q,林黛玉等、地域名词:中国,美国,东北等,或是类别名词:土豪,泼妇,绅士等。因此在理解词类名词性谓语句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文化语境的因素考虑在内。

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法中“基于使用的模型”和范畴化网络思想为探讨名词谓语化现象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将名词性谓语结构看作整个语法关系网络中的一个构式范型并对其进行重新范畴化,这一点也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新的启示。

1、优先教授基本词汇

如果关注当今幼儿英语的学习情况,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和学校都会通过听儿歌、看动画、读绘本等方法给幼儿创造一个合适轻松的英语环境。而这些儿歌、动画、绘本中的词汇一般都是非常简单,相对短小,易于记忆的,这些在习得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词汇就是基本词汇,如animal,dog,bird,fish等。之所以优先教授这些词汇,是因为其词形简单、音节较少,且使用频率比较高,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容易得到实现。

基本词汇能够在整个词汇网络中起到承接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掌握好基本词汇之后,就可以让他们适当阅读章节书,这样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会增强,词汇量也会自然而然的扩大。

2、构建不同层次范畴的语法网络

由于基本词汇的构词能力相对而言较强,在教授词汇时教师应当结合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其深加工,比如构词法、联想法、搭配法等,帮助学生从认知角度构建一个以某范畴域为核心的,联通不同层次范畴及构式范型的词汇网络。

例如,在遇到animal一词的时候,可以采用联想法将动物的品种dog(puppy,hound,poodle),bird(sparrow,parrot,crow),fish(shark,carp,salmon)以及相关的俚语dog(the dog year,lucky dog,be the top dog),bird(eat like a bird,birdbrain,a little bird told me),fish(shoot fish in a barrel,fish out of water,a queer fish)等进行“打包”教授,学生大脑中就能够形成一个关于动物品种、特性、俚语等包含不同具体词目,构式范畴的关系网络。

总之,范畴化关系网络如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大脑呈现的就不再是一个个零散的单词,词组和句式,而是一张很大的立体关系网,包含了不同范畴的语义关系,也包含了不同词目和构式范型的联通。通过该网络,学生能够减少语言知识的遗忘,加深各种知识的相关性和区别性理解,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外国文化,提高外语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从认知语法基于使用的模型和范畴化网络的思想来看,名词谓语化的本质可以理解为重新范畴化之后的关系成分,从而对主语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修饰补充,使受众对该主语的认知状态发生变化。这种思路对外语的学习和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范畴化关系网络的视野下,学习者可以将词汇、短语、小句、复杂句等看作一张大网中位于不同层面的语法单位,他们互相关联,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在以使用为基础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范畴化,重新分类归纳,从而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更好的融入实用性的外语学习,教师也可以摆脱传统的语法语义教学,解放课堂,真正以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邓思颖.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J].中国语文, 2002.3.217-221.

[2] 雷蔚茵.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36-137.

[3] 石定栩.体词谓语句与词类的划分[J].汉语学报, 2009.1.29-40.

[4] 沈家煊.谓语的指称性[J].外文研究,2013.1.1-13.

[5] 唐晓磊.名词谓语句的认知分析[J].文教资料,2009.11.28-29.

[6] 张韧.关于词类本质的一个动态认知视角[J].当代语言学,2009.3.233-243.

.

上一篇:孪生教师姐妹必须并肩成长 下一篇: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