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六一节的特殊礼物

时间:2022-09-01 03:44:32

心理健康,六一节的特殊礼物

2008年6月1日,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最为特别的一个儿童节。来自北川的三个孩子中,两个是14岁的初二学生,一个5岁半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突然袭来的地震使他们的躯体出现了残缺,但是,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各界充满爱心的努力,能够让他们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灵。

毕淑敏:把他们当成普通孩子

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异类,未来是有希望的,这对重建灾后孩子们的心理非常重要。要知道,过度的悲悯、同情,许下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或者在他们非自愿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回忆灾难现场,不仅不能帮助孩子们宣泄情绪,还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二度创伤。

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或者分享一些礼物。这次我给孩子们带来了几个毛绒玩具,有大熊猫造型的,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亲切,而且毛绒绒的东西很有质感,能增加他们的身体接触,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同时,玩具是可以录音的,我在里面录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就能听到有人不断呼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爱,被关注,有力量。

孩子们的心理医生杨霞教授:我们的责任是激发

不要对孩子说:一切都会过去,很快就会好起来。这句话表现得很轻易,对他们是一种伤害。因为事实是,对他们来说,身心康复都需要很长时间,而之后的生活更为漫长,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当然,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力。四川孩子懂事顽强,勇敢幽默,这种潜力本来就存在,甚至比我们更强,所以我们的任务只是去激发它,唤醒它,要做到“大耳朵小嘴巴”。

对于很小的孩子,我们会用讲故事的方式跟他沟通。比如讲地震中的大熊猫是如何滚来滚去的,他就很开心,慢慢就会讲些自己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对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写作,画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我们给孩子送花,我就建议大家送能养的花,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这是长寿花,多浇水就会开花。你们每周浇一次水,好不好?”孩子就会特别开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有成就感。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小事会改变心理态度。灾难无法选择,但是态度可以选择。

孙云晓:救助制度化

很多孩子在地震中成为孤儿,有爱心人士希望收养,这是大家爱心的体现。但我的建议是,收养灾后孤儿光有爱心与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因为这些孤儿不是一般的儿童,身心已经受到创伤,会有一些行为反应,如果你不了解这些,肯定无法帮助他们,还有可能无意中造成伤害。抚养一个孩子本来就很困难,更何况一个经过灾难的孤儿,要给他们正常的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这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领养家长要有思想准备。就像我们喜欢花,但要有一定知识才能把花养好。对孩子也是如此。

另外,我的建议是,我们要把对孩子的救助制度化,纳入法制保障,这样会让他们觉得大家的爱心不是一种恩赐,而是民族文明的体现,可以减少他们的负债感和心理压力。

钱卫:我看到了北川的微笑

做完了这篇稿件,我刚好看到了毕淑敏老师博客里的文章《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写的正是与左图中这位小姑娘见面时的感受。尽管毕老师熟知这位小姑娘的名字,也有关于她的照片,但是在博客里,毕老师只用×××替代了女孩的名字,显示了一名专业心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真挚爱心。但是,我在网络、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了太多孩子们惊恐的表情、痛苦地扭动躯体的特写的镜头和画面,更有甚者,画面上,伤残儿童的姓名、家庭资料也如实地被公布出来。或许,这些媒体有他们的目的和用意,但是他们可曾想过,在灾难中肢体致残的孩子是不幸和无辜的,在他们今后的道路上,会承受远比肢体健全人大得多的艰辛,心理上或许终生都会蒙受着巨大的阴影。所以,我们呼吁:媒体在报道时,不要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上一篇:定位妈妈的角色 下一篇:早教信箱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