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

时间:2022-09-01 03:16:46

浅议如何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2

摘 要 成本费用管理是单位加强支出管理的一种形式。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单位,在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最后都要归集到支出中反映,以保证国家事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成本核算 成本管理

目前事业单位大部分均采用预算会计制度,而且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国家财政补助,由国家财政来平衡单位预算。由于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也无需承担多少经济责任,所以事业单位大都未进行成本核算,随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展开,绩效预算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势在必行。

一、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意义

1.价值规律要求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和长远发展,则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不断进行资源配置,加强管理,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积累社会财富。

2.事业单位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需要加强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命运掌握在政府手中,因为他们所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市场经济 时代政府通过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而其他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已大大减少,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命运掌握在成本手中。

3.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合理定编定员,分流富余人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少事业单 位发展中的瓶颈,让在岗人员劳有所得,安心工作,富余人员自谋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挣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实现了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样不但推动了分配制度改革也促成了人事制度改革,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向着高效、精简、服务方向发展。

4.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利于考核事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当前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考核是通过目标责任制来完成,而目标责任书的制订主要依据成本核算。

5.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促进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事业单位一般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达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即既要有利于社会又要有利于单位,则必须通过成本核算来完成。

6.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可为国家制定收费项目提供参考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基本是宏观指导价,而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价 格,事业单位的自主选择权和灵活的定价权大大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事业单位也可通过各项成本核算真实的反映成本的多少,为国家宏观指导价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还社会服务项目的一个真实价位,通过相互参考,促进服务和成本的对等性。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分类

1.按性态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生产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则单位成本减少,如折旧、广告费、宣传费、培训费等;变动成本的单位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则随着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成本增加,如业务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劳务费等;半变动成本的变化一般与产品及服务量的增减关系没有严格的比例,如电话通讯费等。

2.按可控性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在本部门范围内是可以控制的如工资、专用材料支出、招待费等;不可控制成本是本部门无法控制如折旧费等。

3.按业务项目支出的费用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可直接进入成本核算如业务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等;间接成本是通过分配进入成本核算,如管理费用等。

4.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制造成本是在产品制造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非制造成本是指销售与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费用如广告费、保险费等。

5.按时间分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事前预算是指开始生产或服务前进行成本预测,制订一个参考标准如物价部门制订的医疗收费项目价格 表,药品最高限价等;事中控制是指在工作进行中时时控制成本不能超过限价;事后分析是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内容

1.人员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福利费用、社会保险费等。

2.日常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专用材料支出、水电费、差旅费、电话通讯费、维修费、宣传费、培训费、期刊资料费、劳务费、交通费、租赁费、广告费、招待费等。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就业补助费、住房公积金、医疗补助、生活补助等。

4.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包括建筑物购置费、基础设施建设、大修理、折旧、办公设备购置费等。

5.税费包括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

四、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以及供给型财政体制的影响,各项事业基本由 政府包办,财政基本是主要或唯一的资金供应者,事业单位成为政府很典型的附属物。事业单位低效运行,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使得事业单位职工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甚至财务人员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本身也抱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事业单位不同于私企,不必要应对市场竞争,有国家罩着,并不需要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多此一举;另一方面,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淡漠,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事业单位上级和财务部门负责。这种 不注重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感的现象,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2.内部会计核算体系有漏洞。内部会计核算体系漏洞主要体现在资产核算方式、会计核算及成本核算三个方面。首先是资产核算方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方面,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意味着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怎么样核算没有详细规定,容易存在很多问题:(1)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2)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不完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事业支出――设置购置费(专用基础――修购 基金)等科目,这样核算就会直接虚增事业成本;二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有效反映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3.会计核算基础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按准则 规定,大型事业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常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打个比方:事业单位的房屋修缮费用,不是年年都发生,在发生修缮费用的年度,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这就容易造成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了。

4.成本核算的问题。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 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 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五、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对策

1.为加强单位支出管理,提高经济核算水平,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单位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单位,对开展的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成本费用核算。各单位应该根据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特点及管理需要,以科研课题或项目、技术项目、试制产品、学术活动、科普任务、经营服务等为 成本核算对象。单位应根据实行情况实行多层次的成本核算对象。单位应根据实行情况实行多层次的成本核算:凡单位具备条件的,以单位整体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层次;单位不具备条件的而其研究室、业务部或课题组具备条件的,以研究室、业务部或课题组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层次;研究室、业务部或课题组不具备条件的,以科 研课题(项目)、试制产品等作为成本核算层次。

2.继续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确定不同的市场主体地位。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历史特殊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浪潮中,有加强“市场化”的趋势。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需要关注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所以,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从而确立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

3.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从只注重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转到对单位全部资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加强综合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各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单位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各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也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不得“坐收”、“坐支”。深化和完善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对财政数据进行分析,加强财政与经济联系的分析,同时完善和利用各部门的财务软件系统对预算外、经营性资金全面剖析、把握资金的走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提高预、决算分析水平,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变动和纠纷的调处,尽可能地将经营性资产和 非经营性资产区分开来,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健全各项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单位在进行成本核算之前都有一个收支标准,可以是历史标准、理想标准等,我们都必须按标准执行,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突破的, 并且应对执行后的实际情况作一个汇报总结;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每月、每季、年末进行实地盘存制并对结果进行进行处理;单位内 部计划价格制度,单位在进行材料、存货等的购进或销售时可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并于每月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等。

5.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是改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状况的必要前提,但是光有这个前提是远远不够的,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也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一方面,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要让投资风险、筹资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收益等基本财务意思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对已有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及新进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把关,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注册会计师与审计.2008(9):30-31.

[2]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财会通讯.2007(7):20.

上一篇:国药科技披星戴帽的原因浅析 下一篇:探索全面预算管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