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时间:2022-09-01 02:14:09

第15讲 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随着课标教材的推广及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实验探究成为当前物理教学和中招试题改革的热点.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综观近几年中招试题中实验探究题的类型及趋势,是稳中有进、稳中有变,重在过程与方法,将设计实验作为考查的重点,兼顾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方面的考查.涉及实验探究的内容更广泛,题型更多样,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下面结合近年中考试题中有关实验探究方面的典型试题,从三个方面对实验探究题进行专题复习,即:实验设计与科学方法;实验过程与实验技能;探究范围与综合能力.

[重点考点]

近年的中考试题,在考查同学们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重视对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的七个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和合作.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重点,也是中考的主要考点.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探究内容采用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图象法、统计法等.

[中考常见题型]

例1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思路分析:此题是一个考查设计实验能力的题目.要证明固体可以传声,实验器材应包括发声体和传递声音的固体.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必须很小,要使声音小到通过空气传播听不到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人所听到的声音是由固体传播的.而这一点恰恰是不少同学在设计实验时容易忽视的.

参考答案:一位同学在桌子(或竹竿、木棒)的一端用手指轻轻地摩擦,另一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子(或竹竿、木棒)的另一端,体验是否能听到声音,如果能听到声音,就证明固体可以传声.(只要设计合理均可)

例2 (2007年潍坊)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思路分析:人的视觉能力有限,有些振动是看不出来的,怎样想办法将物体的振动“放大”呢?可以用“转换法”将物体的振动放大.如本题所述,就是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轻质小球的振动.如果将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激起的水花,就是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水的振动.正确选项为B.

例3 如图2所示,把一手机设置为响铃状态,放在玻璃罩中,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可以听到手机的铃声.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由此可以推论:____.

思路分析:此题的探究过程是: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听到手机的铃声逐渐变小.虽然不能将玻璃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而达到真空状态,但是可以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例4 物理课后,小南和小雄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插入西红柿,做成了一个“西红柿电池”,如图3.小南和小雄想探究西红柿电池的电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雄说:“可能与两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小南想了想说:“也可能与两金属片插入西红柿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了电压表,连成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

(1)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猜想,提出验证的方法.

(2) 目前人们乱扔废旧电池的现象非常普遍,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给有关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思路分析:本题在提出问题和猜想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最后再收集证据.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其中第(1)问考查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第(2)问则从环保的角度考查同学们的情感态度及环保意识.

参考答案:(1) 答案1:探究电压与两金属片插入深度的关系.当两块金属片插入西红柿某一深度时,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示数;在同一位置,改变两金属片插入的深度,再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示数.比较两次电压表示数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答案2:探究电压与两金属片之间的距离的关系.两块金属片相距一定的距离插入西红柿,记下插入的深度,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示数;改变两金属片间的距离,两块金属片仍插入相同的深度,再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示数.比较两次电压表示数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2)分类回收等.

例5 小明想用如下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将面积为1×10-3 m2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最大测量值是5 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力,如图4所示,然后计算大气压强.假设你已经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为1×105 Pa,请你通过计算说出小明能不能完成测量.

思路分析:此题利用“转换”、“替代”的思想方法测量大气压强.吸盘受到竖直向下的力等于大气压强与吸盘面积的乘积,吸盘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是弹簧测力计对吸盘的拉力,其大小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当吸盘刚被拉掉(平衡刚被打破)时,可以用测力计的示数“替代”吸盘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即大气对吸盘的压力.

参考答案:F=pS=105 Pa×10-3 m2=100 N>5 N,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过小,所以小明不能完成测量.

[重点考点]

在近年中考的实验探究题中,更重视“实验过程与实验技能”的考查,因为课标也要求同学们一定要亲历实验,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以利于对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中考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中考常见题型]

例6 如图5所示,甲、乙为“研究液体对容器的压强”的两个实验,甲图表示液体对____有压强,产生的原因是____;乙图表示液体对____也有压强,产生的原因是____.

思路分析:此题要求学生在“亲历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亲历实验”和“观察思考”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容器的底部 液体受到重力 容器的侧壁 液体具有流动性

例7 在玻璃瓶内装一些水,用一个插有两端开口细管的塞子将玻璃瓶口塞紧,如图6所示.从细管的上端向瓶内用力吹气,当停止吹气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____.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思路分析:此题要求学生通过“亲历实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大气压的作用.

参考答案:液面上升 瓶内气体压强大于瓶外大气压

例8 (2007年济宁)天平、温度计、刻度尺、电压表是我们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测量仪器.图7中四幅图表示的是一些同学对这四种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技能,要求同学们会正确使用天平、刻度尺、温度计以及电压表.考查的范围较广.应选A.

例9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请写出两条你所发现的规律.(1)____;(2)____.

思路分析:此题主要是培养同学们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如果曾经亲历实验,并且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规律,还能提高解题速度.

参考答案: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一定,光从空气斜射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不同.(可以写出任意两条)

例10 甲、乙两位同学一起测量一只标有“6.3 V0.3 A”字样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12 V)一个,电压表(量程0~3 V、0~15 V)一个,电流表(量程0~0.6 A、0~3 A)一个,“10 Ω2 A”和“50 Ω1 A”的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实验时,甲同学认为电压表和电流表都应选用小量程,滑动变阻器应选用“50 Ω1 A”的;乙同学认为电压表应选用大量程,电流表应选用小量程,滑动变阻器应选用“10 Ω2 A”的.

请你对两位同学器材选择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并填在下面的表中(对于合理之处,不需要指出;指出不合理之处以及不合理之处所产生的后果).

思路分析:解题时把各种数据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此题不仅要求同学们会正确使用电学实验器材,而且要求同学们能全面考虑问题,会正确选择实验器材,会正确选择量程,对实验技能、实验水平的要求更高.

参考答案:

[易错易混题型]

例11 (2007年哈尔滨)学校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利用图8所示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1) 你认为表中哪个数据是不合理的?指出导致数据不合理的原因.

(2) 请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 许多同学指出该实验操作方法存在不足,请你利用现有器材进行改进,并叙述改进后有哪些优点.

思路分析:此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注意实验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并能提出改进措施,对实验技能的要求更高.此题常见错误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有关,而实验操作的真正关键是“匀速”.

参考答案:(1) “2.9 N”的数据不合理.可能是由于没有匀速拉木块造成的.(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 改进:拉动木块下面的木板运动,保持弹簧测力计不动.改进后的优点:实验易操作,可使读数准确.

[重点考点]

近年的实验探究试题更加广泛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恰当反映了物理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够在课本基本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扩大探究的深度和探究的范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中考常见题型]

例12 小林学过有关机械效率的知识后提出了两个问题:“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是否越省力?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两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如图9所示,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1) 根据表中数据,可求出第2次实验的有用功为____J,总功为____J,机械效率是____.

(2)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问题解决了吗?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____.

(3)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

(4) 如果小林还想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实验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____.

思路分析:此题要求较高,一方面探究力的大小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另一方面探究机械效率的大小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必须用控制变量法认真进行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并且将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

参考答案:(1) 0.75 1.1 68%

(2) 问题解决了.同一斜面,物重相同时,斜面越陡越费力

(3) 当物重和斜面的光滑程度不变时,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4) 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光滑程度

例13 现在,一些大厦都用许多大块的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幕墙”),这种外墙既能透射光线也能反射光线.

(1) 外面看玻璃幕墙相当于平面镜,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玻璃幕墙上时会发生____反射,物体经玻璃幕墙反射后所成的像是____(填“实”或“虚”)像.

(2) 小明同学路过某大厦楼前,从侧面往玻璃幕墙看去,发现该大厦前的旗杆在玻璃幕墙中的像有错位现象,如图10所示.他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认为产生这种错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上、下两块镀膜玻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造成的.请你利用简易器材,运用模拟的方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它,要求写出这个实验所需器材和简述实验过程.

思路分析:结合具体问题抽象出与之相关的物理问题,联系相关的物理探究实验,找出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是联系实际进行探究的基本方法.玻璃幕墙是由许多大块平面玻璃组合而成的,所以分析玻璃幕墙这一实际问题,离不开对平面镜成像的探究,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就能找到玻璃幕墙中的像发生错位的原因.

参考答案:(1) 镜面 虚

(2) 造成旗杆的像错位的原因是上、下两块镀膜玻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物距不等,则像距不等.实验器材:两块平面镜(模仿玻璃幕墙)、一支笔(模仿旗杆).实验过程:先将两块平面镜错位放置;再将一支笔放在两块平面镜交界处的前方;从侧面可看到笔在平面镜中的像是错位的.

例14 用如图11所示的水杯盛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往杯里装入大半杯热水,拧紧杯盖,过较长一段时间后,杯盖会很难拧下来.

(1) 简要回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 请设计两种打开杯盖的方法,并说明每种方法用到的物理原理(不能损坏杯子).

思路分析:这是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结合题中所述的现象,自然就会联想到杯盖很难拧下来的原因一定与大气压有关.

参考答案:(1) 由于瓶内水蒸气液化使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2) 将瓶子放入热水中,使瓶内气压增大;用毛巾垫着拧开瓶盖,用使接触面粗糙的方法增大摩擦.

[易错易混题型]

例15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路程-时间图象,如图12(a)(b)所示.

(1) 观察12(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m.

(2) 比较图12(a)(b)可知,甲车的速度是____m/s,合____km/h,乙车的速度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甲车的速度.

思路分析:题中的甲、乙两辆电动小车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此题利用图象分别计算甲、乙两车的速度并比较其大小.题中易错之处是在(a)(b)两图中纵坐标所选取的标准不同,需要同学们注意.

参考答案:(1) 1.2 (2) 0.1 0.36 大于

中考试卷中的实验探究题基本杜绝了对课程标准的“拔高”,许多题目内容似曾相识却又很少在各种辅导材料中见到.同学们若要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亲历实验探究过程,扎扎实实地掌握实验技能,运用正确的物理思想方法,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物理规律,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熟悉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重视实验设计,课下努力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和“动手动脑”栏目中的小试验.提醒同学们:打好基础是根本,提高能力是关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一元二次方程中考题精选 下一篇:第11讲 力和机械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