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婚姻家庭之眼,寻找教育的出口

时间:2022-09-01 01:50:40

以婚姻家庭之眼,寻找教育的出口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着班级管理的成效与导向。工作中我发现“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我尝试以婚姻家庭的角度去看待、理解、分析“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家庭运转模式等方面来寻找家庭原因,并借鉴婚姻家庭咨询的理念、方法、技术对家庭系统进行“扰动”,建议家庭及其成员做出适当的改变来配合“问题学生”的转变,同时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促进孩子的成长,找到“问题学生”教育的另一个出口。

案例一:把弟弟妹妹还给你们

A是一个瘦弱的女生,课间不太喜欢跟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总是躲在某个角落远远地看着别人尽情地玩耍。课堂上更难得见到她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老是迟交、漏交,学习成绩一直落后。话虽不多,但在劳动课、打扫卫生时却特别卖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我发现她一直以来都很遵守学校纪律,属于比较早熟的孩子,胆小、自信心不足。经过了解得知,由于父母根本没有时间照看他们姐弟三个,她每天中午放学后都要接同在学校上一年级的弟弟回家,做饭给他吃,吃完之后再带他上学,下午放学后还得接在学校附近上幼儿园的妹妹回家。家访时,孩子对我说爸爸要八点多才回家,能不能让我先去别的同学家,最后才去她家。走进她家,我看到满屋子的行李,客厅有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中午留下的剩菜,电饭锅正在煮饭。弟弟在客厅昏暗的灯光下,趴在一个放衣服的大箱子上面做作业,妹妹在里屋玩玩具。顺着看进去,里屋只有几平方,放着上下床,床头也是行李、杂物。听她爸爸说,每天放学回家后她先叮嘱弟弟洗澡,再帮妹妹洗澡,然后做完晚饭等爸爸回来一起吃,晚饭后还要洗衣服,因为妈妈每天上班、加班,晚上十点多才能回来。

与同龄人相比,她背负着太多的家庭责任,过早地承受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沉重负担,产生自卑心理也在情理之中。她的生活被家务过度占用,无法保证基本的学习时间,成绩跟不上也就不足为奇。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界限的模糊导致家庭角色的混乱,引起家庭职责分工的倒错,让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扮演“母亲”的角色,替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如果从孩子单方面着手去让她改变现状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搅动家庭固有的运转模式,让孩子从家庭负担中解放出来,改变才有可能。

1. 建立信任,家校共同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除平时在课堂上给她鼓励与关注外,我更注重在课余与她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课间,我邀上她和别的女同学一起玩游戏。中午放学时如果下雨,会在教师食堂多打两份饭菜给她,省去她和弟弟回家做饭的麻烦。过节时,会把学校发的水果、月饼分一些给她,带回去和弟弟妹妹一起分享。一点一滴地让孩子明白,不要被暂时的生活困难所困扰,希望她能开心快乐地成长。其次与家长多交流,争取家庭的配合。给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作为父母应对孩子的成长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同他们商量怎样调整工作时间来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经过努力,孩子的妈妈已跟工厂协调好了不再加晚班,把厂里的一些手工活拿到家里来干,这样就能按时下班做晚饭给三个孩子吃。但中午还是没有办法,孩子爸爸因为上班离家远且中午经常也要送货,只得让她继续照顾弟弟。

2. 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帮助。我把孩子的实际困难上报学校,校长说他也正想跟社区居委会协商,借鉴其他社区的做法成立一个午托中心,就可以减轻很多困难家庭的负担。半个学期后社区建立了午托中心,通过学校的推荐,A同学及她的弟弟进入了午托中心,困扰他们家庭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同时,我也着手组建学生成长促进小组,邀请家长、社工、社会志愿者成为小组成员,充分利用他们在各自行业、领域的影响与优势,为A同学的学习、生活、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3. 强化家庭教育与责任意识。为进一步提高父母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充分保障孩子的成长独立性,我建议在他们家举行一个“把弟弟妹妹还给父母,轻松做回我自己”的仪式,让A同学牵着弟弟妹妹的手,亲自交给她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这么多年,我已经累了,从今天开始,我把弟弟妹妹交给你们照顾。我要好好地完成学业,轻轻松松地跟同学们玩个痛快,过我想要的生活。”说完,A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与纯真,显露出孩子应有的活泼与调皮,没有了之前那少年老成的模样。

案例二:请别那么爱我

英语课上,小组长正在发单元测试卷,B同学拿到自己的试卷后突然哇哇大哭。孩子们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你别见怪不怪了,她经常这样,等哭完就没事了。”大概十来分钟后,她平静了下来,慢慢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因为妈妈要求她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0分,而这次只考了88分,回家后一定会挨妈妈的骂,如果妈妈心情不好的话,还可能会挨打。随后我与她妈妈见了面,她说孩子有这种脾气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只要遇到一点压力或者不开心时就会情绪失控。问她为什么对孩子的分数这么在乎,她说以前由于工作忙,B的哥哥一直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转来深圳上学时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经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如今已经对他丧失了信心,所以现在对女儿抱有非常高的希望,一直严加管教,生怕一不留神就又给耽误了。

父母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失职了,因此心底有深深的愧疚,继而在女儿身上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与付出,表现出家长的权威与霸道,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容不得孩子犯下一丁点儿错,他们觉得只有完全地掌控孩子,才能确保女儿不会误入歧途。

1. 及时舒缓孩子的情绪压力。这孩子真倔,一旦哭起来一时半会停不了,每当她那样无助时,我就把她轻拥入怀,对她说:“想必你是有很多的委屈无法说出口,如果你觉得哭能够让你好受一些,就尽情地哭吧,老师能够理解你的。”哭完之后,我把她带到学校后面的荔枝林,玩起了“跳飞机”游戏,游戏中她很放松,很快又会显现出乐观开朗活泼的一面。我问她如果不开心时,除了哭还想做什么?她说想找个父母找不到的地方,一个人呆着没人管,自由自在。我笑了笑,并给了她一些建议:可以写日记,把自己不开心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可以养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每天跟它一起玩,把学校、家里、社会发生的事情讲给它听;可以找知心的同学聊聊天,因为年纪相仿,能够互相理解;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买自己喜欢的玩具、零食、课外书等等;也可以参加户外锻炼活动,把那些不高兴的事情丢到一边去。

2. 转移家长的注意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她的哥哥来接她放学,见到他,我觉得很眼熟,一问原来他也曾是我的学生,有了这样一种机缘,我忽然觉得问题的解决可以说已经水到渠成。之后通过做她哥哥的工作,以他的改变来缓解父子、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获得父母对他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我建议他父母对他多一些关心与支持,让他能够享受父母的爱,看着儿子的一些改变,父母欣然接受。

3. 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孩子父母愿意做出改变以后,我给他们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引导他们了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掌握亲子沟通的基本技巧与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孩子的分数,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时,我也嘱托B如果感觉爸爸妈妈对她要求太严格时,可以跟爸爸妈妈开玩笑似的说:“爸爸妈妈请别那么爱我,把你们对我的爱,分一点点给哥哥吧。”

案例三:在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

C在校成绩不错、懂事,就是喜欢在老师讲课时打岔,老师批评他后还顶嘴。劳动课非常认真,打扫教室卫生时,虽然他不太会做,但会冲到最前面做些提水的活,带动大家积极参与。家访时我才知道,他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很宠孙子,不让他做任何家务,他有时想做也被极力阻挠。十岁的孩子每天早上还得奶奶拿着校服在床上叫好几次才起床,帮他穿好衣服后还要挤好牙膏催他、等他才肯来刷牙。当我提议可以让孩子尝试做些家务时,奶奶马上抢着说:“不用了,他妈都不用做哪里还要他来做。我还不太老,身体也还可以,能做的都可以自己做,孩子还小哪能做好这些事呀。”后来,妈妈提到孩子不太爱收拾自己的东西,鞋带不会绑,鞋子也乱放,奶奶又发话了:“他还不是学你的?你平时不也是乱放!”妈妈觉得很没面子,接着向我说了儿子很多的不是,儿子听后生气地冲着妈妈说:“不要老是管我,你不也是天天打麻将,前天还写了保证书呢,还总是说我的不是。”我问他妈妈,他平时是不是也这样跟他爸爸顶嘴,他妈说他爸整天都不在家,也不服他爸管。

这属于典型的隔代教育个案,整个家庭都是爷爷奶奶在做主,妈妈上上班、打打牌、睡睡懒觉,小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爸爸很少在家,不是在外面应酬,就是出去喝酒、打牌,根本不管孩子,妈妈有时想教育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又宠着孙子,不让插手。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家里也像没有长大的孩子一样,没有履行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为消除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关键是要改变家庭中父母缺位的现状,增强父母养儿育女的责任感,当父母功能在家庭系统里正常运转时,就会弱化爷爷奶奶在家庭中的突出地位,让孩子回归正常的成长轨迹。

1. 改善亲子关系。我送给母子俩每人一本日记本,建议他们每天都集中精力发现对方当天好的表现,并把这些优点记录下来,每天不得少于5条,不能记录对方的缺点,即使发现了缺点,也要看能不能从其它角度去解释转化为优点,而且每天都要当面读给对方听。几个月的坚持后,全新的母子关系出现了,虽然相处中还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已经学会了不再抱怨对方,眼中已不再只有对方的缺点,相信他们可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2. 树立父母的威信。一方面建议孩子妈妈可以通过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来减轻老人的负担,让老人家享享清福,转变公公、婆婆对自己的刻板印象,让其对自己有一种新的认识。平时多关心老人,生日或节日时给他们送些礼物,带他们一起旅游等等,既可以消除婆媳之间的成见,又可以给儿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要通过夫妻的沟通,让严重缺位的丈夫回归家庭,夫妻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夫妻要积极参与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履行父母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确定在家庭中的地位,让孩子认同父母的威信,以便树立家庭教育的权威。

3. 实现家庭教育的统一。建议父母主要负责孩子的培养教育,爷爷奶奶主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当一方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另外一方要配合,对孩子提出一致的教育要求,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袒护孩子,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时,双方经协调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案例四:为还未出生的弟弟离家出走

早读时D同学的爸爸急匆匆来找我,说D和邻班的一个孩子昨晚都没有回家,找了一个晚上都不见人,报警了但一点消息也没有,我立即将情况上报学校,并发动家长们提供线索。晚上十一点,家长来电话说去网吧了解到,下午五、六点时孩子去了那里,但网吧老板拒绝了他们。第二天早操时,终于看到我班的一个家长带着两个孩子进来了,原来是他在上早班途中发现了这两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我千恩万谢地送走他后,带着两个孩子到学校外面让他们饱饱吃了一顿。D告诉我,他的弟弟马上要出生,他想爸爸妈妈肯定会喜欢弟弟,不会再对他好了,还对我说真希望没有找到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走得远远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弟弟生下来后没有地方住,他走了就可以空出他的房间给弟弟,我很惊讶于孩子单纯而让人感动的想法。

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突然之间弟弟就要加入这个家庭,面对家庭成员的增多、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重心的转移,D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他觉得弟弟会从他身边夺走父母的爱,替代他成为父母的宠儿。一般情况下,孩子针对将要失去的东西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反抗,拼命想夺回来,但D没有这种反应,而是进行自我归因,认为是自己平时比较调皮导致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他们才决定再生下弟弟。随着弟弟即将与他一起生活,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没有地方住,所以他离家出走,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弟弟。要防止他再次离家出走,就必须消除他心中预设的担忧、恐惧,让他在家庭中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也需要剔除他错误、消极的认知模式,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

1. 让兄弟俩快乐相处,消除隐性威胁。我特意与他妈妈见面,希望她能跟D单独谈谈,说是因为看到他没有玩伴才想给他生个弟弟,以后两个人就可以一起长大,弟弟出生后爸爸妈妈也会像从前一样爱他,兄弟俩在爸爸妈妈心中都同等重要,希望他到时能跟弟弟快乐相处,并给弟弟起个带头作用。同时建议她每天模拟肚子里的宝宝与D聊聊天,说宝宝很想知道家里是怎样布置的,爸爸妈妈对哥哥好不好,也想知道哥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然后让D回答弟弟的提问。通过兄弟俩的预先沟通,培养兄弟之间的感情,提前营造兄弟和平快乐相处的家庭氛围,让D明白家庭中只有爱,没有威胁。

2. 感激孩子的善良,早为宝宝准备婴儿床。对于D为弟弟空出自己房间的想法,建议他爸爸妈妈要及时给予表扬,并表示真诚的感谢,还要告诉D,弟弟房间的事情应该由爸爸妈妈来想办法解决,请他以后不要为这件事操心。同时需要尽早地为宝宝买好婴儿床,把安排宝宝睡在哪里的具体想法与措施告诉D,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就可以打消他为弟弟空出自己房间的念头。

3. 培养积极的认知与思维。针对孩子喜欢自我归因的特点,设计一些跟他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每星期让他进行一次模拟训练,要求他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去解释同一个问题,看看分别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这种对比中让孩子认识到积极思考的重要意义,并鼓励他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往好处想,不要把别人的过错、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案例五:替妈妈在吵架

女生E个头比其他同学小,平时性格文静,说话轻声细气的,挺招人喜欢,可总爱跟同学为一些小事吵架,吵起架来可泼辣了,嘴巴一点也不饶人,凶神恶煞般怒目圆睁,让人退避三舍。她非常敏感,只要听到略微有些不太中听、不满意、带指责的话,就会与同学大发脾气。其他女同学觉得她小心眼就喜欢故意去惹她,陷入恶性循环的争吵之中,闹得很不开心,她似乎成了班上的孤家寡人。我经常给这帮女生调解,却收效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与谈心,E向我敞开了心扉,说在家里爸妈经常吵架,每次吵完后妈妈很伤心都会向她诉苦。还说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莫名其妙地跟同学吵架,感觉别人好像在指责自己时,就会控制不住去跟她们吵。约E妈妈见面后,我对她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爸爸是个生意人,负责赚钱养家,比较有主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她妈妈是全职太太,负责家务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的琐碎让两人经常吵架,每每吵架都是她妈妈落败,吵完之后只能默默忍受,于是总喜欢在孩子的面前说丈夫的种种不是,听得多了,E也就对爸爸有些看法,喜欢跟爸爸唱反调激怒他,后来甚至经常和她爸爸吵。

家庭经济收入的悬殊造成夫妻家庭地位的不对称,在父母的矛盾中,孩子感情的天平理所当然倾向弱势的一方,站在弱势方的阵营与其结成同盟一同对抗强势方。于是E与爸爸的感情就开始疏离,再加上妈妈长时间的“挑拨”,与其说是她跟爸爸吵架,不如说是她在替妈妈跟爸爸吵架。在学校听到别人的指责使她一下子进入到爸爸指责妈妈的情境之中,激起了她习惯性的反抗式吵架。要想改掉E喜欢跟同学吵架的习惯,首先需要让她退出妈妈的阵营,不再替妈妈去跟爸爸吵架,同时给予她人际交往指导,改变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1. 让她不再成为妈妈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我把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吵架的情况告诉她妈妈,并分析原因。听后她说根本没想到会这样,自己本来已经够可怜的,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后悔不已。为了孩子的未来,我给了她两点建议:不管遇到多大的事情、受了多少委屈,应该学会自己去承担,不要再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不管丈夫有多少不对与缺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与孩子相处时多说说丈夫的优点,只有父女之间不再敌对,才能让孩子学会怎么与人交往;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夫妻双方应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改善夫妻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和平相处。夫妻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可积极向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社工服务团体等专业机构进行咨询,获得专业性的指导、帮助。

2. 指导她走出妈妈的隐性控制,退出与妈妈的统一战线。跟她讲清楚她的家庭里有两种重要关系,一种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爸爸妈妈跟她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关系要各司其职,不能等同不能混淆。爸爸妈妈之间的事情应该由爸爸妈妈自己去解决,孩子不应该插手,就如她不能去参与爸爸妈妈的吵架。同时利用心理咨询常用的空椅子技术,让她分别饰演两个角色模拟爸爸妈妈吵架,重现当时的情景,并把表演的场景摄录下来。接着播放她即时表演的片段,让她进入那种情景并表演爸爸妈妈吵架时她是怎样的反应,又是怎样跟爸爸吵架。然后根据她的模拟表演指导她,如果再遇到爸爸妈妈吵架时建议她这样去处理:一是控制自己不要站到妈妈那一边,不要掺和到他们的矛盾当中;二是可以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建议他们当想与对方吵架时,就把想要与对方说的话写下来或录下来,再交给对方,避免长期的正面冲突。

3. 模拟练习与同学交往的技巧。针对她敏感、容易误解同学的实际,我经常邀请其他女同学与她一起进行模拟练习,先由其他同学说一句话,再由她说是怎样理解同学的这句话,然后由说这句话的同学说出她的本意,让她们明白很多时候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消除她们彼此之间不好的印象,缓和她们之间的关系。有时也让她们说出最希望或最能接受别的同学以怎样的方式、语气进行交谈,互相探讨如何能更好地与同学交流、相处,给E提供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

上一篇:如何提升决策质量 下一篇:特斯拉CEO马斯克 比乔布斯更接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