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老子》中感悟生命之“道”

时间:2022-09-01 08:12:31

让小学生在《老子》中感悟生命之“道”

《老子》博大精深,是一种生命智慧之学。当我们把这一高深的哲学捧到小学生面前时,多少有些担心:这么深奥,他们小小年龄能读懂吗?但是当我真正把孩子们带到老子的这片哲学领地时,却是感受颇深。

一、相对成人来说孩子更接近于“道”

道是什么呢?简单说,道是“自本自根”,是“万物本来的样子”。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你发现了吗?好多人随着年龄增长,他对任何现象都习以为常了,对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渐渐忽略了,小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充满了猎奇心,对一切都感到新奇,而且喜欢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他们有很多“为什么”。在一次五年级的课堂活动中,我跟孩子们说:“现在我们来做个测试。”这个突如其来的测试让孩子们个个面露难色。“今天的测试不是答题,而是问问题。把你们内心中最想问的问题表达出来。”我还告诉他们:“会问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会思考的,最有潜力的学生。”此时此刻我看见他们的眼里闪着光芒。“为什么人类还要分国家?”(在如今同一个地球村的观念下,到了世界大同的时候国家还有意义吗?这不正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吗?)“怎样做才可以活得时间长久?”(这不正是几千年来的帝王将相追求的目标吗?)“我从小就想知道为什么人的身体会根据人的思想来动呢?”“为什么人有善、恶,好、坏之分?”“为什么有了虚荣就会说谎呢?说谎是人的天性吗?”“为什么世界万物都要起个名字呢?”“人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死后到底会不会上天堂或者是下地狱呢?”“人能投胎转世吗?”(这不正是哲学家所探讨问题吗?有些问题已经涉及宗教领域。)还有一位小学生竟然问出:“为什么我是我?为什么你是你?为什么我变不成你,你变不成我?”我没想到孩子们内心深处装着这么多可贵的东西,可以说他们所想要的,与我们所要给的根本对接不上。我不得不反思,我们成人真的了解他们的小脑瓜在想些什么吗?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每天思考的这些问题都已进入哲学范畴。没有一点世俗功利,他们处于生命的本真状态,他们蕴涵着生命的无限性与丰富性。《老子》中就多次引入“婴孩”的概念,老子认为婴孩是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生命体,是最接近“道”的本性的生命状态。人只有似“婴孩”、“赤子”般天真无邪、质朴纯洁才是最符合自然本性的。老子之所以认为“圣人皆孩之”,其深意也在于此。以“复归于婴儿”向人们展示了那种“得道”的生命状态。?可以说,只有从婴孩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最佳状态和最高的人格理想。我们所要做的是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这份未经雕琢的纯真之心。我想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反而更接近于“道”。

二、对于孩子来说“道”就在身边

“道”在哪里呢?好像是听也听不到,看也看不到,抓也抓不着,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相传东郭子曾向庄子请教:“‘道’,究竟在哪里呢?”庄子回答:“‘道’无所不在。”在东郭子的一再追问下,庄子从在蝼蚁、在杂草之中一直说到在瓦块、在屎尿之中,在世人看来最低微卑贱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道”孕育万物,也无所不在。既然如此,我们在万物中处处可以觉察到“道”,“道”就是生活之道,剥离了生活就不可能领会老子的“道”。一次,在讨论《老子》中“柔弱胜刚强”的哲理时,他们竟然在小小的游戏中找出大道理。他们说:“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坚硬的石头能把剪刀制服,但却被柔软的布战胜了,布能把坚硬的石头完全包裹在其中。”还有学生问:“英雄难过美人关是不是也可以称得上‘柔弱胜刚强’呢?”女子为柔,男子为刚,美人作为柔弱女子,却让无数英雄尽折腰。再比如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时观察到水看起来是极其柔和的,如果水和石头打仗,水根本不是石头的对手,但水会绕过阻挡自己的石头继续流淌。此时的他们获得的是一份内心的真实感悟,一种独特的“正言若反”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老子的哲学不是知识,不需要灌输理论,而是一种感悟的方式,以一种谦卑敬畏的态度去感悟。在这里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有好的答案与差的答案。孩子们在没有接触《老子》之前,玩就玩过了,看就看过了,不会在生活的点滴中有所观察、有所思考。所以说“道”并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对于孩子来说“道”其实就在身边。

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会像哲学家那样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学会从日常思维转向反思性思维、从常规思维转向批判性思维。如果从现在开始让他们学一点老子的哲学,一定能从中获得一种快乐、一种从容、一种淡定。“道”如同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万物万象之门,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上一篇:我国护理管理研究综述 下一篇: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