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经验的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策略浅析

时间:2022-09-01 07:17:00

基于历史经验的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策略浅析

摘要:我国建筑企业经历了初创阶段、曲折混乱阶段、规模膨胀阶段、盲目多元化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建筑企业每一次发生的大的变动,与企业拥有的独立资源和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建筑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加强分析能力,提高决策水平、主动推进企业改革,推广精细化管理机制、重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加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转型升级发展历程发展战略建筑企业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较大困难的时期,工业企业为克服各种困难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纷纷开始制定和实施D型升级战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转型升级亦成为一种必然。历史是一面镜子,建筑企业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有必要回顾行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剖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筑企业完成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点。

一、建筑企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突出特点,可以把我国建筑企业的历史进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带有高度计划经济特点的初创阶段(1949―1958年)

从1949年开始,经过恢复和重建,国营建筑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到1957年年底总数已达649个,行业发展初具规模。受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这一阶段建筑行业的管理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一是在中央和各省区成立了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层次建筑公司的的人、财、物,并按照国家计划统一分配工程项目。二是开始归口管理各类建筑企业,以自营为主的业务模式也开始逐步转为承包制。三是一些先进的建筑技术开始引进并得到推广。

(二)受极左路线严重干扰的曲折混乱阶段(1958―1977年)

从1958年到“”之前,我国建筑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建筑业依靠员工的政治热情从速度与质量两方面创造了以 “十大工程”为代表的行业奇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失误,例如取消计件工资制、终止实施承包制、取消执行多年的企业法定利润。一系列成效明显的激励机制的取消,严重压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到了“”期间,建筑市场完全被国家计划支配,企业的工资和管理费被国家管死,原有的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遭到废除,建筑业开始进入全面混乱时期。

(三)以重建加速为特点的规模膨胀阶段(1978―200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革除建筑企业政企部分效率低下的弊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宏观、微观政策,以激发建筑企业加速发展的内在活力。在宏观层面上,从1984年开始政府逐步解除限制放权让利,建筑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经营自;微观上开始推行以激励为目的的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在建筑市场上积极尝试招标投标制,同时提出一系列促进管理体制变革的政策。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建筑企业的内生机制被充分激活,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尽快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建筑企业开始扩大经营规模,大量承揽工程项目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受此思路的影响,建筑企业的规模不断膨胀,“大而不强”的态势愈加明显。与此同时,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强,行业发展呈现出恶性循环的态势。

(四)由恶性竞争导致的盲目多元化阶段(2003―2014年)

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国内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建筑行业内部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获得足够的订单并尽快扩大市场份额,建筑企业在无法提供市场业主迫切需要高附加值、低成本的服务的情况下,“垫资”情况逐渐成为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常态,建筑企业进入了一个持续多年的“阵痛期”。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逐年降低,企业为了生存纷纷提出业务多元化战略。很多建筑企业盲目投资开始进入房地产、矿山开发和金属冶炼等行业,希望通过业务多元化提高企业整体利润率。然而由于建筑企业大部分缺乏房地产、矿山开发和金属冶炼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和专门技术的支撑,此类多元化业务大多以失败告终。为了摆脱盲目多元化引致的“陷阱”,进入“十二五”期间后,建筑行业提出了“立足主业,理性多元”,以内涵式增长促进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走“精细化管理”、“内部协同”的道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此后,“做大做强”成为建筑企业的发展目标。

(五)基于科技引领的转型升级阶段(2015―至今)

2015年至今,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动力放缓”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而适应经济新常态,追求内涵式增长的理性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国内外建筑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建筑企业以“做大做强”为特征的战略发展目标逐步被向“做强做优”转变所取代。到“十二五”期末,融科技进步、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为一体,突破以投资引领经济增长的传统增长方式为特点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路成为我国建筑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建筑产业现代化”,预示着建筑企业必须立足于主业,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化、建筑生产工业化、生产过程集成化、最终产品绿色化、项目管理国际化等途径,实现行业发展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二、助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出,建筑企业曲折发展的过程及其每一次大的变动,都与企业所自主拥有的独立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都与企业制定并不断调整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近几年来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抓住机遇更多的占有和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稀缺资源,同时面向市场提供有较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实施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将是建筑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不二法宝。“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稳增长思路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题,建筑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复杂和严峻。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只有迅速实现转型升级,才能从容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迎接竞争对手所带来的挑战。

(一)加强分析能力,提高决策水平

历史的经验证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内,必须随时洞悉环境的变化,尽快提升科学决策水平。面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应建立长效应对机制而不是仓促应付;面对出现的市场良机,应从容应对主动出击。一是在宏观上尽快建立对环境变化的分析和应变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改善和优化建筑企业现有的运营模式;二是尽快完善和提高项目投资的决策流程和决策能力,避免重复出现盲目的多元化投资行为,将企业资源投入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主动推进企业改革,推广精细化管理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快速推M,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参与到国企混改的行列中。国有建筑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良好商誉,而民营企业具备更为灵活的管理机制,通过国企和民企相互持股等改革措施,把民营企业良好的运营机制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嵌入国有建筑企业,同时将国有企业雄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良好商誉“嫁接”到民营企业,这种优势互补的改革将能够大大激活建筑产业的内在活力。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增长方式,革新生产经营理念,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细化企业和项目运营流程,全面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实现建筑产业的现代化。

(三)重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加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抓手,要提高和打造我国建筑企业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推进传统建筑企业向技术导向型企业的转变。企业文化是一种区别于资金、技术、商誉等无纸化生产要素的特殊生产力,它是内化于企业并为员工认可和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有力地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有效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一种为企业愿景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应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员工知识交流和转移的有效渠道,搭建有利于员工隐形知识表达的文化平台,创造多样化的便于触发员工灵感的企业环境,不断创新、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以高度的文化凝聚力促进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艺馨,李盈盈.建筑企业多元化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 建筑经济,2014(9):120―124.

[2]傅俊元.中国建筑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黄炜,王兆峰,杨安华.基于“路径依赖学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标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6):81―85.

[4]邓建友,周晓东.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82―85.

(冶明星,青海民族大学。)

上一篇:幼儿园户外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下一篇:高师院校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