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视角审视“城市化”

时间:2022-09-01 05:24:20

别样视角审视“城市化”

问题的提出

2010年5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城市发展报告》:我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未来5年间,中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并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快速城镇化的趋势将保持15至20年的时间。

2010年9月25日CCTV《新闻周刊》报道:城市“堵”局――关注城市交通由半身不遂转向全面瘫痪。中秋前几天,全一线、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很多都出现以前罕见的大堵车,公路变身停车场。这是特别的景象,还是向常态发展,这病能治吗?

看到以上二则报道,庆幸家快速发展之余,不禁对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产生深深隐忧。试问,城市化这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本文试图转换视角去审视“城市化”,以期共同探讨。

视角一:从相关概念透视城市化发展轨迹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世界各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城市化过程。留心观察,从相关概念的变迁可以窥见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轨迹。试看以下概念及关系图(图1)。

工业化:指一个家和地区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

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是中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至今尚无统一概念。一般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与城市化概念同中有异。

畸形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家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经济发展现状,被称为“畸形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成为具有各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外回流到乡村和小城镇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后,部分家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处于饱和状态,人们迁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再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大都市积极开发中心衰落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市区人口再度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从以上概念和框图看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长期驱动机制,城市化水映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它们相互促进。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但城市的聚集效应存在一个与城市最优规模相对应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则各种城市问题变得突出,“逆城市化”现象出现。随着对大城市中心区环境的治理和新产业的开发,又推动了“再城市化”。透视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最终走向,是在追寻一条人地协调之路。

视角二:从城市化发展轨迹诊视“城市病”病因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干预最强烈的区域。伴随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病”。如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等。而在部分发展中家,人口的过度集聚远远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现“畸形城市化”现象,其“城市病”更加突出。

综观城市化发展一般轨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在城市聚集,对环境和资源必然带来压力。人口向城市集中,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会随之而来。表面看来,工业集聚、人口集中、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城市病”的形成诱因。透过表症,其深层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调。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因素的综合产物,问诊“城市病”病因,需从综合的角度、协调发展的角度把脉。否则,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只会事倍功半。

视角三:从“城市病”病因审视中城市化战略

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各类城市病的受害者,也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中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制定城市化战略应跳出城市,扩大视野,统筹兼顾,才能走出一条有色的城市化之路。

1.践行“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发展战略

殊的情,使城市的问题要从农村做起,从农村着力才会事半功倍。实现城乡统筹,将城市化发展置于城乡一体化的轨道上,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土地管理、统筹农业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城乡相对集中和适度分散相结合。通过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居住,逐步实现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城市化”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仍然保留,但机械化的劳动方式、城市化的衣食住行、现代化的文化生活等都与城市没有本质区别。实现“农村与城市同质化、乡村生活城市化”,只有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对于“城市病”的蔓延才能釜底抽薪。

2.倡导“健康城市”理念

城市是对大自然干扰最大的人工作品,城市发展必须选择对大自然干扰最小的模式。城市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因此,城市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的经济实体,更应是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的理想环境,是人类生活、呼吸、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城市化不仅看城市发展的速度,更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

建设健康城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加强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使城市成为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人在城市能够过上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

3.注重发展模式“因地制宜”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承上启下,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发展小城镇能促进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压力。但小城镇的局限在于缺乏足够的产业聚集效应,资源利用效率低,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

大城市:能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带来规模收益与经济扩散效应。但我很多大城市人口已达相当规模,且“城市病”已相当严重,接纳新增人口的设施和能力已经严重短缺,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大量农村人口。

城市群(带):大城市与卫星城呼应,形成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既可以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带来的“城市病”,又可集约利用土地。但城市群(带)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因素众多。如我正在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规划中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两横”即欧亚大陆桥通道和沿长江通道两条横轴;“三纵”即沿海、京哈京广和包昆通道),均有其特定背景,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宜。

我地区差异显著,各地城市化条件、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目标,实行差异化的城市化方针,使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多种模式并存,是中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亚里斯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以此结尾,让它作为审视城市化战略成功与否的一把标尺。

上一篇:曼谷变成“漫谷”的思考 下一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教学解读(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