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眼·文眼·情眼

时间:2022-09-01 05:03:01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她需要我们因材设计,于设计中见匠心。如今的许多课堂,包括我曾经的一些课堂,似乎少了一点充满个性的色彩,少了一点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地有创意、有深度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一种程式化、脸谱化的教学倾向,讲究面面俱到,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哨,这样的课堂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的,也很难有更高的进步。因此本文提出从题眼、文眼、情眼来抓住解读的最佳突破口。

关键词:题眼;文眼;情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9-01

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地解读并灵活处理文本,而不是机械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既见能力,又见匠心。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得好:“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1]这正如雕刻,从何处下手,第一刀至关重要;又如庖丁解牛,找准着力点,四两拨千斤。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和谐统一,师生一起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那么,我们该从哪里突破呢?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情有“情眼”,“三眼”应该成为我们解读文本优先考虑的突破口。它们大多揭示了主旨,突出了中心,交代了行文线索,标明了体裁,是一篇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全文的作用。从这些地方入手,便于整体感知,便于把握文章的核心,较快地接近教学目标,删繁就简,摒弃冗长。

一、紧扣“题眼”

“题眼”,即标题中的重点词。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握主旨的“金钥匙”。文本解读时,应该将它作为最好的突破口之一,以此紧扣文章主旨,顺利地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直达文章的内核。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作为一篇小说,我们在解读时往往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但这样略显单一、无味。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点,能将三者有机结合呢?标题中的那一滴“眼泪”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到底是一滴怎样的眼泪呢?怀着疑问,我开始寻找答案。文本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看来这一滴“眼泪”非同寻常,他(伽西莫多)是一个怎样的人?谁让他流泪了?是什么原因让他滚出一大颗泪水?这时,我已经决定将之作为最佳的突破口。

于是,我围绕“眼泪”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这是谁的眼泪?(2)伽西莫多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是什么导致这样一个人流泪?(4)这是一滴泪水?包含着什么内涵?(5)通过这滴眼泪,作者想要表达什么?(6)联系现实,你有怎样的感悟?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师生的合作、研读,我们可以渐渐地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从人们对伽西莫多的称呼“愚人王”、“野人”、“笨人”、“怪物”、“家伙”、“魔鬼”、“聋子”、“独眼”、“驼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来没有被人关爱过的可怜的丑陋的“动物”。同时,那些“善人们”冷漠无情的内心也表露无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爱丝梅拉达不计前嫌,为他送上一滴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在他的眼里,这是一份从未有过的极其珍贵的关爱呀!这是一滴充满感激、愧疚、痛苦的泪水,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示着他人性的复苏。正是爱丝梅拉达的那一份善良,驱逐了他内心的邪恶,让他从“从未有爱”到“感受到爱”,最后到“学会去爱”。一枝一叶一世界,一滴“眼泪”组成了一个“大世界”。

其实,还有许多文章,我们可以从“题眼”入手。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始”,《阁夜》中的“夜”,《听听那冷雨》的“冷”,《想北平》的“想”,围绕这些“题眼”,精心设计切实有效的问题,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理清思路,深度探究,从而领会内涵。

二、捕捉“文眼”

“文眼”,即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是窥视主题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过:“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可见,“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解读文本也应将之当做最佳突破口之一。

《老王》一文的“文眼”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作者要愧怍呢?这显然是最值得揣摩和研究的问题。作为一篇初、高中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来讲,一定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东西。于是,围绕“文眼”,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不幸者”和“幸运的人”分别指谁?(2)“不幸”体现在什么地方?(3)不幸的人仅仅只是老王吗?(4)作者为什么要“愧怍”?(5)这样一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然,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第四个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讨论,我们渐渐可以明白。真正的不幸者是当时社会中像老王一样处于最底层的人们,他们淳朴、善良、艰辛、渴求关爱,却永远得不到别人真正地理解与同情,更别说关心了。先生一家虽然给了老王许多的同情,但却忽视了老王的精神诉求。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不忘报答杨绛夫妇,这是人性中何等伟大的美!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散发出的耀眼的光芒!

实际上,在当时这样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社会时期,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杨绛他们不得不提防周围每一个人,不得不将人世间的东西看得复杂些。所以,杨先生一家也不可能给老王带来更多的同情与关心,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冷漠和无奈。但难能可贵的是,岁月流逝,杨先生一直在反省自己,反思与老王的交往,勇敢地将自己的冰冷敞开在世人面前,并感到深深的愧怍。这是知识分子高贵的自我反省,是对灵魂拷问后的精神升华。

老王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个无助地人在风雨中呼喊,又有多少颗孤独的心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盏灯火,又有多少人在一意孤行中越走越远。我们应该永远地记住:“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是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梭中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除了《老王》之外,还有许多这样的“文眼”,例如《金岳霖先生》结尾“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我心归去》中“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伤的”。《项脊轩志》中,“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它们都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所以学会捕捉“文眼”,围绕“文眼”设计问题,或许可以柳暗花明,春暖花开。

三、感悟“情眼”

“情眼”,即文章中富含情感的词句。不管何种文学体裁,淡淡的或是浓浓的情感,都承载着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情感归宿,是需要我们去接纳并内化的,唯有让学生有情感的体验,才能达到读书的最好境界。而实际上,“情眼”也是“文眼”的一种,我将之独立分开阐释,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

《兰亭集序》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极其复杂的情感。如果我们能找到文章的“情眼”,则可以提纲挈领,事半功倍。通过简单的寻找,我们便可以发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轨迹:“乐”、“痛”、“悲”。许多人在解读文本时,将之当做文章的结构脉络,即先写“乐”,然后写“痛”,再写“悲”。然而,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和研讨的。

首先,本文真是以“乐”为开篇的吗?我们要注意到这次集会的目的“修禊事也“,这是一种驱逐不祥的礼俗之事。那么,我们可以推断,“永和九年”是一个充满不祥的时期。它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时代,因死亡而痛苦的时代,因痛苦可以什么都不顾的悲凉的时代。永和九年,人口锐减,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王羲之本人也时常面临亲人死亡的痛苦。这样的背景使文章一开始就笼罩了一层阴冷、悲凉、痛苦的氛围。

其次,文章后来只是有“痛”与“悲”吗?的确,在那样一个无常的时代,许多人都选择了“放浪形骸之外”,对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认为生就是死,一切变得那么虚无。生不逢时,王羲之当然也痛苦,也曾随波逐流,但最后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体现出了他作为文人高贵的“天下”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执着与乐观,这是一种悲怆的美丽!

综上所述,我以为此文的情感应该是“喜中有悲,悲中有达”,断不可用先写“乐”,再写“痛”和“悲”来简单定义。

只有这样的“情眼”的品味,才能真正接近文章的内核。

教无定法。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还有许多。例如线索、细节、朗诵、疑点、难点、情节等,但无论哪一种,都应该追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找准突破口,设计一个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辐射全文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场面必将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黄玉峰.我的教育理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3(08).

[2]郑桂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J].语文教学通讯.2011(09).

上一篇: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 下一篇:浅析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衍生的现状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