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小女要公平

时间:2022-09-01 04:41:46

最近,5岁的女儿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追求公平,动不动就说:“这不公平!”我猜想她做了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被老师撞见,老师批评了她,而别的小朋友做了同样的事情老师没看见,就没受批评,所以她感到不公平,然后就处处喊着要公平。

我去接孩子的时候,幼儿园老师还跟我反映,说我女儿现在明知道一件事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还要去做。她心里是这样想的:如果我被老师抓着挨了批评,算我倒霉;如果我没有被老师看到没有挨批评,那就赚了。另外,孩子学会了狡辩。老师因为一件事情批评她,她能跟老师讲上一大堆的理由,讲自己的动机和原因,讲别的小朋友怎样怎样,总之就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不应该受批评。

孩子这到底是怎么了?为追根溯源,我专门去拜访了一次老师,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原来,那天老师在教室里捡到一个文具盒,就举起文具盒问:“这是谁的东西?”我女儿站起来说是她的。老师把文具盒还给她,说:“以后要记得收好自己的东西,下次再让老师发现你没有收好自己的东西,就要把东西没收了!”

女儿说:“老师,我把东西都放在了书包里,绝对收好了自己的东西。”老师说:“那可能是你没放好,它自己掉出来了吧。”女儿依然不愿意:“我把文具盒和水杯放在了一块儿,水杯比文具盒滑,为什么水杯没掉出来而文具盒掉出来了呢?老师,不是我没把东西收好,一定是别的小朋友把我的文具盒碰掉了!”

老师说:“如果你把文具盒放在中间的大包包里拉上拉链,而不是放在最外面带粘扣的包包里,小朋友再碰不是也掉不出来吗?”女儿还是非常气愤,她就是不能理解,以前自己都是这样做的,文具盒从来没有掉出来过。这次文具盒掉出来,肯定不怪她,为什么老师要责备她没有收好自己的东西呢?

我听了老师的叙述,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就对老师表示了感谢,然后说自己回去以后一定好好教育、引导孩子。但是怎么教育、引导女儿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想了想,觉得去找我的一个朋友咨询最合适。

我的这个朋友是幼儿教育专家,她听了我的叙述后,给了我如下意见:

5岁的孩子会跟老师讲道理,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该受批评;受批评后,会找其他小朋友作参照物,说自己比别的小朋友做得好,别的小朋友没受罚为什么我要受罚,这说明孩子能从两个方面追求公平:一是单独从行为本身的合理性来看;二是从群体中看,她认为同样的结果应该有一样的奖惩。5岁孩子能有这样的思维,是相当不错的,应该受到肯定。

但是,由此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是个问题。这个困惑应该如何解决?

首先,从孩子本身来看,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四五岁的孩子,按心理学专家的观点,孩子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被许可的,哪些是不被许可的。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自主性的阶段,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孩子有理,父母应该对孩子持鼓励和肯定的态度,帮助孩子克服内疚感,获得自信和勇气,以拓宽生活的范围。

然后从孩子生活的环境看,四五岁的孩子刚刚开始拥有集体生活。集体生活的一个特征,是用规则来保证集体活动得以进行,这跟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很不一样。这是孩子过集体生活的开始,应该尽量让孩子看清这个差别。在集体生活中,老师没有太多时间听取每个人陈述理由,为保证集体活动不受干扰,学生要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老师发现之前。这并不是因为怕老师知道了会惩罚自己,而是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家都喜欢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关于文具盒一事,孩子就不宜过分计较老师是不是冤枉了自己,何况孩子的解释也是猜测,老师说把东西放到中间的大包里不容易掉出来,肯定是对的。那好,同意,下次这么做就行了。

孩子这么在意这件事,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她,对错观是建立在奖惩上的。在她的意识中,得到老师奖励的做法就是对的,受到老师批评的做法就是错的。当然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随着道德观的发展,以后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也会相应改变。

这个阶段的孩子极力避免被老师批评,是想说明自己没有错,不希望因此产生内疚感而影响自我判断。这是内心强大孩子的勇气,对自身没有伤害,因此,我觉得父母没有必要为此担心,更不要去抑制和打击孩子。

但孩子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需要跟孩子说明,我们追求公平的目的是什么。

公平,是用规则来保证集体生活的顺利进行。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公平就不是僵化的形式,不是绝对均衡的量化。

孩子能跟老师沟通,说明自己的想法,这很好。但是要记住,不要妨碍集体生活——文具盒掉在了地上,它妨碍了大家走路,老师是为了这个才批评学生,而学生跟老师争辩文具盒是怎么掉出来的,显然偏离了目的。

可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妈妈可以跟孩子好好分析一下:文具盒放得好好的,为什么会掉出来呢?有哪几种原因,而哪种原因的可能性最大?这是启发孩子学会观察和推理的一个好机会。

所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教育的重点不一样。孩子懂得这一点后,就真正懂得了自己跟环境的关系,懂得了联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境界,我觉得不是说教可以做到的,需要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通过观察和判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父母的及时点拨会对孩子很有帮助。

举个例子。在博物馆参观时,小艾看到有孩子在吃棒棒糖,诧异地问我:“老师,您不是说这里不许吃糖吗?可是那个小朋友就在吃,为什么他的父母不管他?”

我问她:“你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博物馆吃糖吗?”

小艾说:“吃了糖之后手会变得黏黏的,粘得到处都是。”

我说:“对啊,黏黏的手也许会把展品弄脏,也许会把我们的衣服弄脏,不管把什么弄脏了,我们都会不高兴的,对不对?再说,如果糖吃到一半,掉到地上被我们踩住,我们走路会很难受,而且博物馆的地板不像家里厨房的地板一样可以用水洗,所以那个孩子做得不对。难道,你也想像他一样吃棒棒糖吗?”

小艾听了我的解释之后,很果断地摇摇头,接着去看展览了。

你看,跟孩子解释清楚原因,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放在事情的本身上,形成客观的是非判断,而不会执著于追求一样的做法有一样的结局才公平。这也避免了她看到别人做坏事没受到惩罚,于是自己也去“铤而走险”。

朋友的一番话让我心悦诚服。这下,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上一篇: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好习惯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