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县山盆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时间:2022-09-01 03:22:57

贵州省遵义县山盆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摘要:通过调查遵义县山盆镇地质灾害,总结其空间分布发育特征,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斜坡结构及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防治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分析;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区概况

遵义县山盆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与桐梓县相邻,以赤水河流域下的桐梓河及其支流观音寺河为界。山盆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境内地貌按成因作用划分为侵蚀-剥蚀地貌和溶蚀地貌,地貌形态为脊状山和峰丛沟谷,地势起伏较大。山盆镇地层除泥盆系、石炭系外,其他地层均有出露。构造运动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频繁的间歇性上升,褶皱和断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山盆镇矿产资源主要以煤矿为主,开采历史悠久,在开采的同时对地质环境脆弱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开采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同时城镇建设、公路的修建等亦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特征

(一)地质灾害类型

山盆镇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内在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在因素有关。经实地调查,确定山盆镇区内地质灾害点68处,其中滑坡34处(占50%)、崩塌10处(占14.71%)、不稳定斜坡21处(占30.88%)、地面塌陷3处(占4.41%)。这些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多发育与人口密集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二)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主要分布于构造断裂区,河流两岸,沟谷处,交通干线处,采煤活动强烈处,呈带状分布,分布广且不均匀。在地域上东少西多,南少北多的分布情况。在采矿区,工程活动频繁的几个村寨分布较多,如剑坝村、落炉村、丁村等;而在其他的村寨地质灾害较少发生,如石景盆村、高雄村。另外,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层岩性也有很大关系。灾害点主要分布在三叠系夜郎组、侏罗系自流井组灰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中。与地形地貌也有其规律性,滑坡、不稳定斜坡多分布在中低山缓坡区,而崩塌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两岸高差较大地区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及影响因素分析

山盆镇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1]。

(一)地形地貌

山盆镇地势西低东高,平均海拔1000m以上,受江河下切作用影响,地形起伏很大,形成深切沟谷,河谷最大深切高差达600m左右。区内地貌按成因作用划分为侵蚀-剥蚀地貌和溶蚀地貌,地貌形态为脊状山和峰丛沟谷。最高峰为仙人山,海拔1849.3m;最低处为落炉大峡谷,海拔为485m,地势起伏较大。研究区内灾害点主要分布在500m~1200m之间,其中以500~800m灾害点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48.53%,其次是800m~1000m,为29.41%。500m~1200m高程地形坡度较陡,高差较大,发育的地质灾害较多。

坡度也是地质灾害发育,控制因素之一,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分析,大多数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发生在坡度在10°~50°,该范围内斜坡由缓到陡,坡度过小至近水平时,岩土体势能太小不至产生足够下滑力,而坡度过大时,势能太大又导致岩土体不易产生滑面而直接掉落,形成崩塌。调查发现大多数崩塌发生在50°以上恰好说明这一点。

图2 山盆镇海拔与灾害分布关系图

(二)地层条件

调查发现,较坚硬的岩层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较少,软质岩层较易发生地质灾害。研究区地质条件复杂,坚硬、较坚硬岩组及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中统狮子山组灰岩、松子砍组灰岩、白云岩,下统茅草铺组夜郎组灰岩,二叠系长兴组灰岩、栖霞茅口组灰岩,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灰岩、白云岩;软质岩组及地层主要有寒武系下统金顶山组粉砂岩、侏罗系自流井组砂岩、粉砂质泥岩,志留系石牛栏组泥岩,二叠系龙潭组泥岩、粉砂质泥岩,梁山组碳质页岩、三叠系上统二桥组砂岩、松子砍组泥岩、沙镇溪组粉砂岩。其中大部分崩塌发生在硬质岩区,而滑坡、不稳定斜坡发生在软质岩区。

(三)地质构造条件

区内主要构造有谢家坪断裂带及长岗向斜,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滑坡、崩塌灾害。断裂性构造使岩土体产生大量裂隙,甚至更大程度的破碎,促进了风化作用和地下水的活动,降低了岩土体的稳定性。如山盆村罗教滑坡,太坪村二组危岩体。

(四)坡体结构及岩土体结构

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情况还与区内坡体结构和岩体结构有关,区内坡体结构可分为顺层坡、斜向坡、反倾坡。岩土体结构主要分析其结构面特征,按其对岩体的节理间距可将岩体分为完整、块状、碎裂、破碎四个级别[2]。不同的结构类型与岩体结构的组合控制着灾害类型的展开。研究发现,顺向斜坡发育有陡倾内的结构面,易发生滑坡,如大坪上滑坡;若斜坡岩体为碎裂状或破碎状,则稳定性一般较差;反向坡发育陡倾外的结构面,易形成崩塌,如转山崩塌。这说明斜坡结构类型和岩土体结构与其两者相互组合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五)降雨

区内大部分地质灾害发生都集中在降雨量大夏季。降雨下渗软化滑坡软弱层,降低滑带抗剪强度,滑面抗滑力下降,形成滑坡。降雨对崩塌结构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浸润,冲刷使岩体更易产生裂隙,降低完整性,形成危岩体。

(六)人类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区人类活动主要有建房或修路切坡、采矿。其中采矿对区内的地质灾害影响最为重要,山盆镇属于多煤乡镇,采煤现象较广泛,采矿区常出现山体开裂下沉,降低了岩土体力学性质,影响斜坡稳定性,发生变形及破坏,常以地面塌陷及斜坡地质灾害的形式表现,一般规模都较大,影响范围大,程度深。如茶厂村隆鑫煤矿地面塌陷,茶厂村大岩腔崩塌。同时,采矿遗留的大量费渣,若不合理的管理,让之堆放在沟口坡脚地带,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工程防治措施探讨

(一)滑坡(不稳定斜坡)治理措施

研究区内的滑坡多属松散层滑坡,厚度不大,滑床多为基岩,可采用抗滑挡墙、抗滑桩、及其组合工程进行支挡。除工程活动引发外,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或持续降雨,因此工程治理首先应针对地表水、地下水开展工作。

(二)崩塌(危岩)工程治理措施

山盆镇崩塌多为自然因素诱发,规模中到大型。崩塌危岩体裂缝由于地表水渗入,产生较大的静水压力,对危岩体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裂隙水还造成岩体间粘结力减弱,风化速度加快,危岩体稳定性减弱。因此,应防止大气降水的地表径流及危岩体后方的地表水汇入基岩裂缝中。

(三)地面塌陷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

山盆镇地貌塌陷主要为采矿活动引起,由于内部地层构造已受到影响,应力已改变,对地表房屋的影响程度不同采取建议搬迁或治理措施。对自然引起的塌陷坑主要采取粘土填堵、填埋等方式对裂缝、塌陷坑进行充填、夯实。

五、结论

山盆镇由于其明显的中低山地貌和河流沟谷地貌,加之人类工程活动明显,总结其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不均匀,带状分布等特征,分别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及岩土体结构、降雨、人类活动六方面来阐述,工程防治措施分别从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来进行讨论,以期对地质灾害防治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国家建筑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上一篇:亚太区房产投资现转机 下一篇:浅谈如何当好无损检测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