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1 02:58:33

关于高校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被称为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从历史角度看,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这两项职能最先得到重视和发展。英国的大学素以高质量的教学闻名于世,德国的大学因科研闻名遐迩,美国大学则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封闭模式,特别是《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及“威斯康星观念”的形成,社会服务作为高校职能被确立下来,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服务内容更趋丰富。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高校社会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理论探讨方面还处于借鉴和引用阶段,实践方面存在服务领域狭窄、服务能力不强、效益低等问题。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我国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影响力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校社会服务内容及特征

阿什比认为,“大学为公众服务的工作不是我们常见的美国农工学院所一贯承担的社会推广工作,而是把大学独具的多种学科的多类智慧,用来解决适应社会变化的研究中去”。

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它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就内容来说,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除了经济的之外,还包括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教育的等各方面,就服务项目的性质来说,既包括有偿的,也包括公益性的或无偿的。狭义的社会服务,就是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所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高校社会有着显著的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社会服务的双向性。高校的社会服务并非只是高校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单向性活动,而是高校与社会有关部门或社区相互协作、相互参与对方的活动以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它们之间是一种逐步发展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学校得到了资助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校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源,企业则由于得到高校科学技术的支持,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员工的素质,双方实现了“ 双赢”。同时,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促进了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社区也为高校提供各种资助,包括资金、人员、实验与实习场地等等,支援高校教学与研究。

其次社会服务的丰富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且灵活,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与社区联合、高校之间联合服务等多种形式,且根据不同的需求,每种合作形式还有多种实施途径,如在高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就有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研究中心、建立科技园区、项目转让、联合办学等多种途径。关于社会服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为产业、企业的服务,为市民的各类服务活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结合社会、地方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同时,依靠高校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校重视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服务内容、手段,在促进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思想、信息和知识的双向流动,使高校自身总处于调整和变革中。

四是社会服务的实体化。过去高校主要是通过咨询、技术指导、成果转让等形式为社会服务,特别是经济服务还比较简单的话,那么现在高校的社会服务则应该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社会有关部门合作成立联合体,建立或合作建立生产实体,直接承包企业中的某些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等方面的任务,直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服务实体的运行实现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规范化。

三、社会服务的针对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形式与功能

决策咨询:决策是一个过程,而非简单的“拍板”。它要经历情报搜集、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审查方案四个阶段,而总体决策又须建立在部门决策的基础之上,没有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没有对几种决策方案的比较权衡,仅仅依赖经验或领导艺术是难以作出正确决策的。这时就需要有智研究者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严密的论证并提供决策方案。高校专家云集,数据库和图书资料藏量丰富,可为所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及时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担当区域发展“参谋部”、“智囊团”的角色。地方政府和企业公司可直接将区域战略研发中心建在高校,或将部分前瞻性政策研究课题委托高校完成。高等院校应利用其拥有大量的各学科先进人才和技术、设备,为其相关产业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事业单位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发的可持续性,也就意味着,不仅人力的使用过程是开发的过程,而且培训、积累、创造过程也是开发过程,人力资源是可以多次开发的资源。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显迫切,高校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重要场所,更需要学校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作出贡献。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做好课程开发和培训工作,将最新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成果及时与现阶段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各种手段传播,使人力资源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管理能力等有所提高,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技术创新:高校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的成果面向的主体是行业和企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转化,其主导作用在于政府和市场,造成目前“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现象的症结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量及迫切性在目前情况下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未理顺,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数、鉴定成果数等指标是高校科研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存在着“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的问题,导致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许多的科技成果也仅停留在研究阶段。

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郑克强在《培育大学创新文化》一文中曾说:“大学是创新的沃土,创新是大学的灵魂。”任何一个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代,都需要文化来引领。21世纪大学对于国家兴亡、社会进步的作用举足轻重。现在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中心,更是知识创造的摇篮。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产生需要适宜的土壤,而当今大学拥有众多的学科领域和专家学者,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平等、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断激励着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大学在推动社会文化创新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近来在浙江中部农村掀起的新农村建设就与高校的一批学者的参与而更富有文化的意蕴。而在文化的传承方面,大学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大学的新使命,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标志着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这项目的申报与包装和高校专业人才的介入是分不开的。

三、促进高校社会服务提升的举措

我国的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服务观念弱,服务能力不强,跟企业和社区联系少等问题。为此大学应该理念、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切实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一要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

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已为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认同,但真正认同并付诸于实践的较少,更多的只是在理论层面上。学校管理者应正确树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更要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更好地引领、指导、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要明确激励导向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推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依托,向社会提供服务活动。当前高校教师大多热衷于基础研究,申报纵向课题,以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与当下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教师业绩的考评机制等与教师个人利益密不可分,只有将参与社会的教师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教师评价组成部分,甚至给予相当的倾斜政策才能使教师真正潜下心来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也才能使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得以应用,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大学应有的技术革新和文引领的作用。

三是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建立。

目前高校对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已实施多年,而对社会服务的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其导向功能和诊断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明确,对社会服务的量与质的权重分配还有待商榷,对社会服务的评价重点应转移到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社会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尺。

四是管理制度的建设。

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设立全校性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部门,或由有关职能部门执行全校社会服务的管理。要制定配套的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制定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加强队伍建设,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思想作风好、科研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骨干或队伍。社会服务要健康、高效地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关系,建立协调三项职能的平衡机制。三项职能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服务能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通过服务,能直接了解社会新的需要、新的问题,为教育补充丰富的内容和为科研提供信息与课题。而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丰硕,又成为高校社会服务的前提和优势。只有三项职能之间平衡协调,相互促进,才能保证社会服务的正确方向,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下一篇: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