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来探析许渊冲《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的译本

时间:2022-09-01 02:27:01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探析许渊冲《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的译本

[摘 要]《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代表作。许渊冲先生对这首词的翻译使得词的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形神兼似的效果,许先生的翻译理念深刻体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用等角度来探析《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的译本,从音韵、注释和改译等翻译技巧的应用来进一步解析译本,结合许氏翻译思想,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古代词翻译的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句法;音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87 — 02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佳作。整首词只有45个字,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相恋相思的情调,富有民歌艺术色彩。词构思巧妙,句句清秀,感情真挚朴素,言浅而意深,以长江来比喻绵绵无绝期的相思情。全词音调柔美,艺术欣赏性强。许渊冲先生精妙地把握了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气息,把词翻译成了英文,效果与原文形神兼似,不仅穿透性强,在语言表达和艺术建构方面也努力使译文与原文相互匹配,在两种语言的功能对等方面寻求最大化的突破,堪称中国古词英译的一大佳作。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日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une: “Song of Divination”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a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I wish your heart will be like mine, 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

一、功能对等理论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核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层面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文体及深层文化信息的对等。它是一种动态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意义对等优于形式对等。

许渊冲诗词翻译所恪守的原则是“意美”、“声美”和“形美”,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声美”,再次“形美”,“意美”突出的是译文的绝对忠实;“声美”是讲究原文和译文的押韵;“形美”讲求的是原文与译文在词法及句法上的对应和完整。在忠实度上,许渊冲认为翻译的忠实包括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1〕。而在文化信息理解的重构问题上,他也主张要利用重构文本来传达原文的美感和真实。贯彻再创作是许渊冲翻译优美而忠实的一个秘诀〔2〕综上所述,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是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他对翻译的要求严格遵守了功能论所要求的在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上的对等。

二、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许渊冲的译本

这首词无论是在原文还是译文上都是佳作,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从语言学的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用来考究原文和译文的对照,来进一步体会许渊冲翻译思想在这首词上的应用。

1.词汇与词法分析

(1)首先来看一下《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的译文。在词汇上,重点探讨许先生对原文名词的处理;在词法上,关注原文和译文在构词法等方面的对照关系,用功能对等理论来诠释译作。

[例1]长江头:upstream 长江尾:downstream

这里没有把“长江”翻译出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统揽整篇词,为了体现整首词的平仄和音律接洽,“长江”一词出现了三次。此处为在意义和风格上重现“长江”一词,作者选用了“stream”,不仅从整体上达意,而且也用了重复的修辞来对照中文“长江”;而原文的“头”和“尾”这对反义词被翻译成英文的反义词“up”和“down”也是绝佳的。从词法上来讲, “upstream”和 “downstream”是一个合成词,是“方向名词+名词”的一种组合,而原文“长江头”和“长江尾”的词法是“名词+方向名词”,译文的词法构造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体验翻译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功力,而且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来观察,此处的译文实现了在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的一致。

[例2]恨:grief

这里的“恨”表达的意思是“哀愁”,并不是仇恨,作者“恨”的是这份“哀愁”。译者成功地抓住了这个词眼深意,翻译成“grief”,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理念。

2.句法分析

英文句法紧密不失灵活,而中文则疏松随意,为了使译文能突出词的主题和旋律,译者往往把应该重点陈述的部分前置,以达到抒发词情感的目的。

[例3]日日思君不见君: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这句英文若按照正常语序,应该是I dream of you from night to night. 把From night to night介宾结构前置是为了尽量在形式上与原文“日日”保持一致,“of you”的前置是为了表达“想念你”的全文主基调,既合理又有美感。译者在此处力图“意美”和“形美”,保证读者能在尽量少的文化信息缺失上领略整首词。

[例4]定不负相思意: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

这里如果用陈述的正常语序的英文应该是then I won't pine for you in vain.但是为了确保结构和句式上的稳定和对照,作者首先将表示“不负”的“not in vain”前置,然后为了建构稳定的英文句式和突显相思的人称,添加了“for you”并且前置。整句总体的结构是一种否定前置表示强调。在风格和语义上都巧妙的反映了功能对等理论。

3.语用分析

语境包括语义和语境,在语义忠实的前提下,译者紧扣全词的语境,力图在基于英文词法和句法完整得体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的忠实,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引下,运用重创语境来还原原词丢失的文化信息,力图传达词的意美,形美和境美。

[例5]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日已?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词的原文是用疑问句来发问,译文的处理也对应用两句以when开头的疑问词来提问,从动态的功能对等角度看,是完全对应的。这里更为精妙的是译文的对偶与原文的对偶也完全匹配。“此水”用“the river”,“此恨”用“my grief”,客观的“河”用“the”来修饰,主观的“grief”用“my”来表达,贴切到位。“几时休”“何日已”分别用“no more flow”“no more grow”来表达,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达意合形,具有艺术美感。

三、翻译技巧探析

译文共短短8句话,但译者采用了多种绝妙的翻译技巧来力图从音、形、意和文化信息传递上还原古词的风貌,让读者能最大限度的领略中国古词的艺术美感。

1.音韵

中国古诗词的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文的字句对照,意境深化,通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音韵,尤其是韵尾的一致是古诗词的一大特色。但是,要确保译文也能传达出这种功效,译者要是没有足够的语言重创和文化底蕴是创作不出来的。这篇词的原文和译文在音韵上都实现了极强的对等。

[例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a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这里首先看词的音韵对照,原词是“长江头”“长江尾”,译文用“upstream”“downstream”来对照,突出[i:]音,下句尾词用“dream”,其中的[i:]音与前句尾词的音韵相呼应。中文的音韵对应是发生在“尾”和“水”的[ei]音。虽然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意合”和“形合”造成句式上的不一,但是这里中英文的音韵一致已经非常到位,读者的朗读感受是一致的。

[例7]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日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I wish your heart will be like mine, 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

原词的音韵对照处在于“已”“意”的[i]音,而译文的音韵有两处,一处体现于“flow”和“grow”;另一处体现在“mine”和“pine”。看似简单的音韵对照,实则作者在选词上精心挑选,为实现功能对等的音形一致,巧妙用词。

2.改译

为了实现形态的完整和文化的传递,译者在比较直译和意译的利弊后会对译文的词句做出选择。在前文的叙述中,对“长江水”的翻译,译者的翻译就显得非常有美感。

[例8]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日已?

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more grow?

“几时休”“何日已”表示的是一种停止的状态,而译者的译文没有用表示否定的英文单词,而是采用了“no more”“no more”的否定表达,这里最大的原因是为了保持中英文句式上对偶的稳定,而且,英文用否定能强化思念的感情,让整首词所传递的感情升级,这是功能对等理论所提倡的。

四、总结

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格式稳定,艺术美感强。而翻译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日益受到重视〔4〕。许渊冲先生是翻译中国古诗词的大家,他的翻译理念符合动态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技巧灵活多变。在翻译的忠实度和美感上都力图重现中国古代诗词的精华,充分展示了翻译研究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交融〔5〕。只有挖掘诗歌翻译的精美的成分,才能感受翻译艺术的美丽,也才能进一步做好诗词翻译研究,为中国精美的古代作品英译做好指导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陈丽丽.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1,(28):40

〔2〕 林蔚.许渊冲翻译思想探析〔J〕. 海外英语,2010(11):1-2,8

〔3〕 徐玉洁.中国文学翻译的高峰—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述评〔J〕.科技信息,2009,(26):146,148

〔4〕 车明明.论中国翻译思想史中的译者视角〔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74.

〔5〕 郑莉.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思想研究〔J〕.语文学刊,2008,(12):96-99.

上一篇: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关系实证分析 下一篇:夜渡琼州海峡送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