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传承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01 02:23:16

桂剧传承发展研究

一、桂剧剧目类别的题材划分

桂剧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桂林、柳州一带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传统。桂剧大概有全本戏一百四十出、单出戏三百七十出,而在一百四十出全本中,又有约三百三十出可以独立演出的“散折”,若全部合算逾八百出。但是,如照此统计,其中则包含相同的散折或因腔不同而内容重复的剧目,所以完全不同的剧目实为五百出左右。①以下,笔者据桂剧剧目的题材特征将其分成三类以窥其丰富内涵。

(一)民间神话剧中国的民间神话丰富多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变化无穷,而民间神话剧则是在一定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性的概括手法及创作形式来体现民间文学与民族信仰的有机融合。桂剧以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剧目主要有:《白蛇传》、《奔月》、《八仙庆寿》、《断桥相会》、《金钵收妖》、《斩三妖》、《散花》、《金精戏仪》、《宝莲灯》、《钟馗打鬼》、《天官赐福》、《打财神》等。

(二)历史传统剧历史传统剧通常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与地方风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组成,包括以历史人物为原型或以历史事件为素材,剧目内容注重继承、宏扬我国的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桂剧中属该类型的代表性剧目有:《卸甲封王》、《醉打山门》、《李奇哭监》、《盗草救夫》、《别母观箭》、《桂枝写状》、《夜奔》、《疯僧扫秦》、《活捉三郎》、《六部大审》、《虎囊弹》、《看相水牢》、《三元纪》、《祝家庄》、《古城会》、《大宴小宴》、《九莲灯》、《烤火下山》、《背娃入府》、《挑帘裁衣》、《杀四门》、《清风亭》、《劈山救母》、《打砂锅》、《教子》、《花田错》、《十五贯》、《皮正跪灯》、《出卖云雨》、《奇巧姻缘》、《白水滩》、《八珍汤》、《双拜月》、《女斩子》、《打雁回窑》、《法场祭奠》、《闹严府》、《斩雄信》、《辕门射戟》、《高旺进表》、《玉堂春》、《三气周瑜》、《屠夫状元》、《二王登殿》、《黄忠带箭》、《杏元和番》、《拾玉镯》、《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辕门斩子》、《绣楼赠塔》、《闹洪洲》、《乙保写状》、《议剑刺董》、《金沙江畔》、《春娥教子》、《李逵夺鱼》、《桃花教疯》、《药茶记》、《玉镯怨》、《放子打堂》、《花子骂相》、《闯端午门》、《万花船》、《打棍出箱》、《扈家庄》、《追舟》、《单刀会》、《狸猫换太子》、《太君辞朝》、《小刀会》、《打金枝》、《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孔雀东南飞》、《鱼腹山》、《九件衣》、《两兄弟》、《柳宗元》等②。

(三)现代题材剧现代题材剧总体上体现为符合时代背景,紧跟社会思潮的内容特征,尤其是建国以来,桂剧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掘“新”的题材元素,使剧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政策宣扬和思想传播。现代题材类型中较具代表性的剧目,有讲述老红军革命故事的《红松店》等。其它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还包括《小二黑结婚》、《儿女亲事》、《一幅壮锦》、《广西娘子军》、《仇深似海》、《红河烽火》、《开步走》、《春来风雨》、《我是理发员》等。由此可见,桂剧的剧目数量实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现代题材的新创剧目及新编历史剧的数量不足,而继承或移植民间传统戏份在其中居多,但笔者认为,桂剧的大部分剧目在内容和形式上虽与其它剧种有着一定的相似,但基于该剧种独有的方言特色及不同区域文化的内在差异,尤其在表演风格上自成一体,因此桂剧在剧目内容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处理上表现出“巧妙的相似而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唐景崧开办了“桂林春班”,撰写了《看棋亭杂剧》,其中包含有40个剧目,如《一缕发》、《马嵬驿》、《游园惊梦》、《晴雯补裘》、《芙蓉诔》、《绛珠归天》、《中乡魁》、《独占花魁》、《杜十娘》、《救命香》、《桃花庵》、《燕子楼》、《曹娥投江》、《髯传》、《高坐寺》等,它们成为了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独有的剧目。①

二、剧目传承的“活态”载体演员是戏曲艺术发展的传承基因,更是剧目流传的“活态”载体。艺人们从农村到城镇,从民间到宫廷,在各种环境中流动演出,以适生存。后期,由于逐步发展而成的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如勾栏、瓦舍、戏院等的出现,尤其是当剧场愈趋商业化后,戏曲表演也愈显竞争化,促使了剧目内容、形式的不断更新,传承载体也随之变化。

(一)桂剧科班桂剧科班坚持口传心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传统,为培养与输送表演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如为大众所熟知的“如意珠”(谢玉君)、“庆丰年”(王盈秋)、“小飞燕”(方昭媛)、“小金凤”(尹羲),以及秦彩霞等,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角辈出。可见,地方剧种因推出有影响的剧目和演员而显得生机勃勃,这不仅说明了,“一出戏”能使一个剧种焕发生机,而且“一个人”同时也能为一个剧种注入活力的艺术发展规律。桂剧历史上,正是“科班”制度的历史存在与其随后的时展,加之众多桂剧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发扬,使得桂剧传统熠熠生辉。

(二)专业剧团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于1939年正式成立了桂剧实验剧团,剧团建立了完善的导演制,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以美化舞台,使桂剧表演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为桂剧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由该团排演的《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剧目成功参加西南剧展后,引起了业内的巨大反响。1952年,桂剧《拾玉镯》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获演出二等奖,此后,该剧被拍成电影,该团也因此在国内戏曲界获得了声誉。1953年,国营广西省桂剧艺术团(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在南宁成立,之后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设立了专业剧团,发展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如《春香传》、《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桂剧由此真正步入了黄金时期,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的行列。“”期间,传统剧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销,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样板戏”。1976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和现代戏《儿女亲事》、《一朵鲜花》等。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地的桂剧专业剧团获得较大发展,从演员阵容到剧目创作、排演,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期间,苏国璋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一批剧目作品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及其它全国性大奖。桂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中华传统戏曲的百花园中怒放异彩。2006年,为保护广西传统戏剧,培养优秀的桂剧表演人才,以广西桂剧团为龙头,申报桂剧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批准。至此,桂剧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烽火南欧》与桂剧剧目的未来发展

《烽火南欧》围绕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欧阳予倩与桂剧之间的渊源关系来发展内容,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以欧阳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的文化历史事件。《烽火南欧》于2009年5月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从45台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喜获三等奖。著名戏剧家沈毅认为:“《烽火南欧》是目前我国唯一部以欧阳予倩为题材的戏剧,编剧功力深厚,是近几年传记题材写得最好的一部,不模式化、不脸谱化,真正写出了个性,写出了血性,融诗、歌、舞于一体,感人至深。”同时,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方育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邢大伦等专家、学者们也认为:“《烽火南欧》把抗战时期文化名人的民主思想贯穿于剧中,通过该剧很好地缅怀了欧阳予倩先生的艺术人生,是纪念欧阳予倩先生最好的载体之一。”综上所述,《烽火南欧》的成功之处在于,内容上充分体现了桂林特定的历史事件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表演上则秉承了唱腔隽秀、做工细腻的艺术传统。两者交融,顿时唤起观众对过去的“桂剧”与现在的“桂剧”之间相似之处的自然回味,使观众不仅体会于其中亘古不变的“桂剧特色”,同时也感受到地方戏曲艺术的时代风貌。桂剧剧目的发展,首先要肯定传统的积淀。这是因为,桂剧的发展历时二百余年,其“音乐系统承袭皮黄腔,经典剧目常驻观众心,科班角儿享誉国内外”,这些都是其发展过程中不被历史淘汰的有力武器。其次是继续以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对传统艺术进行变化发展,并充分挖掘传统戏曲的文化价值。桂剧从《拾玉镯》到《打棍出箱》再到《烽火南欧》,桂剧的剧目发展,无论从初期以移植剧目为主,还是中期以发展剧目的体裁形式为突破口,或是后期以剧目创编为特色,在当时均获得了巨大成功。可见,桂剧的传承与发展,惟有在过去与现在的历史更迭中,冲出时间的界限,在剧目的创作上,努力构架新的时空观和人文观,然其“声势”必将非同凡响。

上一篇: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启示 下一篇:极端条件下的股市风险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