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绩效水平

时间:2022-09-01 01:49:50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绩效水平

项目建设是投资增长的有效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多年来,吉林省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最根本的应是提高项目建设的绩效水平―这对于调整投资结构,优化投资布局,转变投资增长方式,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绩效水平明显提高

2004年以来,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发挥产业和资源相对优势,在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医药、电子两大优势产业,以及冶金、能源、轻纺、建材、装备制造和旅游等特色产业,谋划和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得到调整。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1.9亿元,比2004年增加630.3亿元,增量是前4年增量的总和,增长达到53.8%,同比提高32.9个百分点。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14.9亿元,增长12%。今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4.99亿元,同比增长57.5%,增速位居全国首位,亿元以上项目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4.6%。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0.64亿元,增长12.1%。在微观层面,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多元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项目整体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和工程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建设成本特别是国债项目建设成本明显降低。具体表现为:

一是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过“十五”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大了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吉林省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集聚能力明显提高,工业在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5年全省工业项目投资完成833.67亿元,占总投资的46.2%,在汽车市场发生变化情况下,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7%,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信息两个优势产业,其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到67.6%。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429亿元.同比增长43.6%,占全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5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农产品加工国债项目的建设,带动了一批中小项目建设,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三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提供了增长空间。

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随着816户重点国有企业改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投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国有投资比重持续下降,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非国有投资增长较快,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较快,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了以国有、外商投资、民间投资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增长格局。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投资所占比重达到65.6%。全省亿元以上项目非国有投资比重已达到55%,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吉安生化50万吨酒精、长春大成200万吨玉米深加工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今年上半年,非国有投资同比增长60.3%,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8.8%。总体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重点项目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近年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增长方式,项目的谋划和审批注重了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注重了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和环境保护。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家鼓励类项目大幅度增加,重点产业能源消耗逐步降低。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了3.7个百分点。40个高技术国债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加快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速度,促进了全省重点项目质量整体提升。一批重点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吉化60万吨乙烯扩建及配套工程项目的建成,使我省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了85万吨;通钢130万吨热轧超薄带钢项目的建成投产,结束了通钢以建筑用材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改变了汽车和客车制造业等行走机械板带钢产品原材料全部进口或从外省购入的历史。目前,我省部分企业还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技术,如:大成集团的赖氨酸、多元醇,通化东宝集团的胰岛素,吉林的燃料乙醇等。按照建设“生态省”的要求,加强了企业的污染治理,组织实施了长白山天然林保护、松花江污染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长足发展,生态文明普及提高,推动了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是国债项目实施效果较好。国债项目建设单位大多为行业龙头企业,项目大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项目成熟度也比较高,与其它项目相比,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达产达效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吉林省列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79个工业国债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国债专项40个项目、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亿元以上16个国债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国债资金到位率80%以上。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化国债项目已有43个建成投产,第二松花江、嫩江等重点江河堤防应急工程、长春等部分地级城市水源建设等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达产达效率在90%以上。

五是工程质量明显提高,项目建设成本有所降低。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始终坚持“四制”管理,强化项目法人质量责任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管作用,严格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项目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国债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财务决算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把住了各项主要环节,项目投资“管吃管添”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建设成本明显降低,投资效率得到提高。

六是重点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要求。近两年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问题,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控制新开工项目。吉林省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谋划和实施的一批重点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复或核准。其中通钢550万吨钢总体规划是在去年国家严格控制新上钢铁项目的情况下得到了国家正式批准的;今年上半

年,通钢100万吨冷轧等33个项目又获得了国家核准;第三批老工业基地工业国债项目也开始启动,长春客车厂时速200公里/小时动车组等5个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今年1~4月份列入国家发改委自查项日名单的73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全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从资金来源主体上看,去年完成的全社会投资1801.9亿元中,财政预算内资金占6%,国内贷款占13%,利用外资占2%,企业自筹及其他占79%。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中,银行贷款占11.9%,中央预算内和国债资金占4.1%。可以看出,企业自筹已成为投资资金来源的主体。

在重点项目建设绩效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仍然是项目建设的“瓶颈”。吉林省省级财政实力不够强,市县级财力薄弱,企业自筹能力有限,资金渠道单一,部分项目资本金不足,部分续建项目受资金影响建设进度缓慢,拟新开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正常发挥。二是合格的项目投资主体尚需进一步加强培育。项目谋划和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核心是缺乏合格的项目投资主体,难以提供充足的自有资金,银行信用度较低,进行科学的项目谋划和建设能力不足,难以保证项目绩效水平的提高。三是项目整体科技含量不高。近年来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仍然较少.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更少。对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承接和转化能力不强,缺乏对高技术、高附加值重点项目的谋划和开发能力。四是项目前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对行业准入、土地、环境保护等方面审批,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在程序上也进一步加强管理,项目资本金比例要求也有所提高。对于这些新变化,我们部分项目前期工作需要在进度、质量上进一步改进,满足相关程序要求。

创新发展思路,开创重点项目建设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全省重点项目绩效水平,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抓住机遇,科学把握,把重点项目建设与发挥吉林省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注重区域合理布局,注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注重项目投入产出,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鼓励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吉林特色的重点项目,正确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开创重点项目建设新局面。

一是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思路。按照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化重点项目谋划的全局性和战略思维,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点领域,鼓励吉林民间投资和外资参与,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项目布局将重点围绕具有资源、产业、资金和人才优势的长吉平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带动东部和西部两翼发展。

二是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合理配置资源,构建投融资平台,提高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能力。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业,增强地方融资能力。有效利用资本市场,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推动省内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银企合作.提高金融机构对省内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千方百计吸引境内外资金。积极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探索利用BT、BOT等项目建设模式。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融资团队。

三是着力培育合格的项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的培育,是经济、文化、环境、政策以及体制和机制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相关方面的改革力度,统筹考虑,整体运作,推动落实。重点是通过政府服务、企业主体、项目载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合格的项目投资主体,特别是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和生活条件等投资硬环境建设,整治发展软环境;强化投资中介机构建设,吸引和保护一批项目投资主体。

四是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市场需求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挥专家和中介机构的咨询论证作用,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发挥我省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智力资源,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装备制造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在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电子信息、生态环保及就业容量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超前谋划一批带动力强、涉及面广、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项目,优化项目整体结构,提高重点项目质量和效益。

五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效益。强化项目服务意识,完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国家和省投资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继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全面提高重点项目建设质量。积极推进项目代建制,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尽快全面实行代建制,努力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特别是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提高资金到位率,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本文作者为吉林省省长助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我国医疗旅游业发展浅析 下一篇:旅游航标: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