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转折:走出统制经济

时间:2022-09-01 01:45:03

台湾的转折:走出统制经济

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很好奇,国民政府是怎样放弃统制经济体制,进而在中国建设了历史上最富成效的市场经济。这一转变的关键时间点在1947年一一处于二战同盟国打败日本帝国和在中国大陆被共产党击败之间。转变的催化剂是暴力:那一年,台湾的一场起义被国民政府镇压。根据收藏在胡佛研究院的日记可见,当思考暴动的原因时,他决定改变经济体制方向。

日据后的统治

1945年秋天,日本投降后不久,便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第一任行政长官。陈仪的职责是帮助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后获得复苏。政府依旧驻在南京,与领导的共产党争战。之后的两年时间,陈仪将台湾与工业、贸易、商业及交通业有关的实物资产全部收归国有。

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和沉重的战争伤害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耗。台湾深陷工业生产短缺,农业生产扭曲,外汇短缺,通货膨胀严重,人口急剧扩张的泥潭。陈仪是孙中山理论的虔诚信奉者,认为孙中山的“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经济纲领就是要求所有的交易都应经由国家许可,并由国家提供资金。

陈仪经常说:“如果我们办不好公营企业,那么中国就没有未来。”他还抱怨所有的资本家都是自私自利,妄想制造垄断。

跟陈仪有同样的信条――公营企业优于民营企业,中央统制的计划经济将会加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升人民的福利。事实上,大部分民国领导人在20世纪30到40年代都相信统制经济的力量。在1943年写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中,他强调说:“要实行计划经济,以期国防民生相与合一,共同发展。”

于是,在的支持下,作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警备总司令的陈仪很快将他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整合在一起。他公开宣称将使用日本在台湾遗留的资产,将台湾建设成为“三民主义”的试点。三民主义即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陈仪接收资产时,要求所有的日资和日本一台湾合资的工业企业及矿业组织将其财产转交给民国公营企业。使得这种交接合法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纲要名为《台湾接管计划纲要》。根据这个纲要,陈仪下令台湾省政府没收、控制了所有工业和矿业企业,公共和私人交通,粮食生产和销配,以及原来日属的土地。一场财产交接从1945年11月持续到1946年6月。

陈仪下令,资源委员会负责所有和教育相关的组织职能,土地委员会处理土地纠纷,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四家最大的糖厂合并成台湾糖业有限公司。台湾6家石油公司合并成中国石油有限公司。

陈仪政府还设置了新的经济统制部门:贸易局管理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专卖局调节度量衡并监管盐、樟脑、鸦片、火柴、烟酒和其他物品的生产和销售,严禁私人生产销售这些物品;粮食局制定粮食政策,统一收购余粮,征收田赋并监管粮食生产;石炭调整委员会垄断资源,强制私人矿主将所生产的煤矿全部卖给委员会。

到1946年下半年,台湾政府控制的统制性经济占了台湾70%的产业经济和72%的台湾土地,但是陈仪的统制经济体系并没有恢复台湾岛经济。另外,统制经济还毒害了台湾本地台胞和1945年后定居台湾的大陆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垄断腐化了陈仪政府,并让他们依赖警力来消除竞争者。

陈仪政府遇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到1946年底,挫败感和怨恨情绪在台湾民众中弥漫,特别是在城市里。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猛增,外来大陆人和台湾本地居民之间的政治分歧愈演愈烈。台湾居民对省政府和大陆人的怨恨濒临爆发。

起义和心意的转变

1947年的2月27日,一场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的导火索是台北的一名香烟小贩被专卖局的军警殴打。愤怒的人群包围了专卖局办公楼,要求把打人者交出来。

这场暴力冲突在第二天早晨升级,28日,政府的安全警力朝游行示威者开机关枪来镇压游行,杀死了不少人。然而由于已经将主要军力调往大陆对抗共产党,只在台湾岛留了5000名警察和军人,台湾民众很快控制了局势。

武力暴动持续了一周,直到的一支大部队从福建赶来镇压。伤亡惨重,据估计死亡人数高达2万。(接下来的数年里,2・28事件在台湾是禁止论及的话题)然而今天,台湾将每年的2月28日作为和平纪念日来庆祝。

这次起义的影响巨大。大部分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都认同,这次起义给台湾的影响比二战后的任何其他事件都更为深刻而持久。保存在胡佛研究院的日记证实了这一点。当时在南京的起初都没有把这次事件太当回事,直到3月1日才在日记里提到这件事。写道,陈仪要因为他的“无知和无能”对这起暴动负主要责任。同时,意识到,他将大部军队转移到大陆的决定也造成了陈仪在控制局势上的无能为力。

意识到问题正在恶化,他开始重视台湾的安全问题。他召李翼中(台湾省主席)回南京汇报情况,同时派杨亮公(闽南监察使)调查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3月8日,李翼中向汇报,是过紧的政治和经济控制引发了这场暴动之灾。为了赢得台湾民众对国民政府的支持,李翼中给了4条建议:改台湾省长官公署制度为省政府制度;省政府委员及各厅处局长尽量任用本省人士;加快当地的选举步伐;缩减公营企业范围,创建民营经济。

认真听取了这个建议,他现在意识到暴动已经分裂了台湾人民。他也开始相信暴动激怒的台湾民众比他预计得更多,并且如果想赢得岛上居民的尊重和敬佩,就必须得到他们对台湾政府的支持。认定台湾是政府的最后堡垒,他不能将这片土地也输给共产党。与其他党国领导人讨论了这个建议之后,据公开出版物记载,在“做出小的修改”后接受了建议。

3月9日,派安全部长白崇禧前往台湾安抚台湾民众。当晚,在日记中写道,“学习如何卖公营企业”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必须认真对待的头等大事,这标志着第一次考虑卖掉公营企业,与他之前肯定统制经济优越性的论调非常不一样。

白崇禧和李翼中都在三月下旬回到南京向报告他们得出的结论一一死板的统制经济政策是暴动的主要原因。

于是白崇禧在1947年4月17日向中心委员会报告时建议及早进行台湾的政治、经济改革。他强调政府应当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改革公营经济,缩减公营经济数量,限制他们的权利。

李翼中建议废除臭名昭著的专卖局和贸易局,改组政府,推举更多的台湾居民出任省政府要职。

台湾经济开始转变

事到如今,深信,台湾脆弱的军事安全和社会畸形是政党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他对李翼中、杨亮公、白崇禧的建议很大精力。接受他们的建议,撤销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其改组为台湾省政府,1947年5月15日,魏道明上任取代了陈仪。(两年后,陈仪被控“勾结中共,阴谋叛乱”遭到逮捕,于1950年被枪决)

魏道明(他曾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和驻美国大使)采取措施来抚平创伤。他改革了专卖局,废除了贸易局,私有化了一些公营企业一一例如台湾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印刷纸业和台湾煤矿有限公司,并且明确了公营企业负责生产半成品而民营企业生产最终的消费品。魏道明政府也卖了一些公共土地给台湾农民,鼓励建立粮食销配和经济作物的自由市场。

魏道明还启用了更多的台湾本省人,开始任命有威望、有经验的台湾人出任政府要职。虽然魏道明没能够显著减少积重难返的统制经济,但这些措施确实给民营企业进行生产制造提供了诱因,由此市场经济开始发展。

2・28事件不仅仅是转变的原因,在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出这场暴动提醒了他和其他领导人开始反思“统制经济出了什么问题”,当回头看严格控制的指令性经济体制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正是许多问题的根源。

上一篇:“逃税”当何罪? 下一篇:台湾公营企业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