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元三进罗布泊

时间:2022-09-01 12:23:32

1958年至1959年,驻扎哈密的农五师为了寻找水源扩大种植规模,曾三次派人进入罗布泊。

如果不是1964年在罗布泊升起那团蘑菇云,孔雀河下游的那片三角洲也许会出现一片新绿洲。

1958年9月,毛熙屿同志(后任农五师参谋长)找到师基建科科长张宗元,说国家航测队在对兰新铁路哈密至乌鲁木齐段进行航测时,发现罗布泊地区有大片水域,这对严重缺水的农五师是个天大的喜讯。很快,赴罗布泊找水的方案确定下来,由毛熙屿任总指挥、张宗元任副总指挥的13人找水小分队从哈密出发了。

汽车在苍苍莽莽的戈壁、沙漠中行驶了4天,按原先计划的路程应该进入罗布泊地区,可仍不见湖的影子,汽车只好泊在沙海之中。这时,毛熙屿走下车,举起望远镜。

“还有多少备用水?”

“大约还有50公斤。”张宗元回答。

“什么?”毛熙屿的身子摇晃了一下,冷汗一下从脑门子上沁出来。“从现在起,所有人的尿全尿在桶里,以备汽车用。”

紧急会议在罗布泊的一个沙包上召开了,这是一次用生命来作抵押的会议。进,也许根本找不到航测到的那片水域,因为罗布泊有3000平方公里,那片水域在这戈壁沙漠中只是一片绿叶、一滴水珠,找到的希望很小。退,那50公斤水根本无法支撑他们返回,进和退同样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最后大家一致选择了进。

汽车行驶了约莫4小时后,车上的队员们突然喊叫起来:“水,水,我们找到水了!”

第二天,当队员正准备扩大勘察范围时,总指挥毛熙屿突然病倒了。于是,小分队只好按照来路返回哈密。时间是1958年9月底。

1958年10月18日,农五师又组织了一个精干的4人小分队再次对罗布泊进行勘察,主要任务是勘测水地资源。已经到过一次罗布泊的张宗元任组长兼电台台长,王俊乾任副组长兼技术负责人,杨哲任会计兼保管,胡伟一身三职:驾驶员、司务长、话务员。师里为小分队装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苏制“吉斯151”工程车一辆,报话机一部,外加粮食、水和武器弹药等。

第二天上路了,因有路标,所以大家都比较放心。10月25日,小分队顺利到达罗布泊湖畔。

饭后,他们向师部报告了到达的消息,确定了每天联络的时间。根据此地的地形地貌,小分队决定沿湖的右侧向上游展开勘察,每天前进20公里至30公里,然后以汽车为大本营向四面辐射勘测。

不幸的是,第三天汽车变速齿轮被打坏,又没有配件,无法修复。汽车瘫在罗布泊,这对他们是个致命的打击。

徒步踏勘工作进展得也很顺利,张宗元又提出远征勘察计划:胡伟一人留守大本营,每天与师部联系一下接应的事。其他3人携带测绘工具沿着湖的上游勘察,视情况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走几天就算几天。

4天走了70公里,完成了沿湖纵向勘察的任务,他们返回大本营。胡伟告诉他们,师里的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12月20日,师电台通知,罗布泊地区有匪情,让他们提高警惕。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张宗元命令:不允许打猎,昼夜站岗。

12月22日,师电台突然通知张宗元听指示。张宗元一上机就喊道:BR86呼叫,BR86呼叫,我是张宗元,我是张宗元。耳机传来回话,一听是副师长王增普的声音:“12月23日军区的飞机去罗布泊侦察匪情,你们务必在驻地点起三堆火,好让他们辨认。”

次日上午11点多,远处的天空传来一阵隆隆声,随后出现一个小黑点。当看清飞机时,张宗元一声令下,顿时3条烟柱直冲蓝天。飞机看到烟柱后,摆动了一下机翼后就飞走了。望着渐渐模糊的“八一”字样,4人心里有一股说不清的滋味:要是来一架直升机该多好呀。

第二天,远处来了一辆汽车,仔细一辨认,原来是师里的汽车。

“救援车来了。”张宗元一喊,4人像离弦的箭一般迎过去。他们和救援人员紧紧地搂在一起。

1958年12月30日,张宗元4人顺利返回哈密。他们在罗布泊前后呆了74天。

1959年12月25日,由副师长张顺国、基建科长张宗元带领技术人员、农工、铁工、木工、医务人员一行18人第三次进入罗布泊,计划在那里先建起一个生产试验站,为以后大规模开发作好准备。

试验站工作刚展开,师电台通知:所有人员全部返回。一到家,师政委翟振华对张宗元说:“张宗元,你辛苦了,为了找水找地,你三进罗布泊,那地方不能去了,兵团指示我们到博乐去组建新的国营农场。”

上一篇:提高维稳戍边能力 夯实维稳戍边基础 下一篇:一位老师与她的翻转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