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间:2022-08-31 11:57:39

负面新闻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络时代信息迅猛,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以不可抗拒之势长驱直入到我们的视听范围。尤其是负面信息让孩子们避之不及。面对洁白如纸的孩儿,到底要不要让他们接触这些负面新闻呢?

面对负面新闻,顺势引导

有的家长说,孩子还小,不必给幼小的心灵抹上浓重的阴暗色彩,那样的童年太沉重,且会留下心理阴影,比如一位海归妈妈实行“屏蔽教育法”,干脆把家中的有线电视都停掉了。

有的家长说,生活不是真空,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让孩子接触负面信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能增强“免疫力”。比如武汉一位爸爸采取“危机教育法”,专门把有关海南事件的视频找出来播放给女儿看。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都比较极端,不如顺其自然,顺势引导。“顺其自然”就是这负面事件既然被孩子看到了、听到了,那就让它来吧,撞到了未必是坏事,关键是我们怎么在适当时机进行顺势引导。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首先观察孩子在电视机前观看前后的表情和反应是怎样的。是一副无排斥、很专注的表情,过后又像没事一样,还是表情不自然,或紧张、害怕、恐惧、难过?或是会向你提出一些疑虑?

如是第一种情况,有可能孩子还太小,不太懂这些事,或者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无关。这时家长可以不管他。

如是第三种情况,孩子问了,就适当作答(作答可参考以下第二种情况中讲到的)。

如是第二种情况,孩子有情绪变化,则通过试探性地提问来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恐惧或害怕程度,比如问他:“宝贝,你看到什么了”“宝贝,你是不是看了心里不舒服”,以此引导孩子回答。如果确认孩子有负面情绪,但不是很严重,只要与他共情,安慰一下即可。如果持续时间长或比较严重,不妨适当用语言引导,此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于悲观,说得太严重,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比如“这确实是个很可怕的事”) ,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说得失真,做空洞的安慰(比如“没事啦,他们会好起来的)。

TIP 还可以参考这样的说法

step1 客观描述事实:“啊,发生地震了!”

step2 发表自己的看法:“发生这样的事确实很不幸,很遗憾。让我们每个人看了都难过。”

step3 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妈妈知道你心里有点害怕,不过没关系,妈妈就在你身边。”此时把孩子拥揽在自己的怀里,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恐惧感。(体验这些情绪也是一种成长)

step4 向孩子传达正向的力量和希望:“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可是它已经发生了。或许他们还有机会被救、被治好,因为全中国有很多医生、志愿者会去帮助他们……”或许孩子还会缠着问:“那要是救不活呢?”不妨这样回答:“救不活也是没办法的事了,因为大家尽力了,都付出爱心了,他们曾经接受过大家的帮助,也是幸福的,温暖的。那我们就祝福他们,好好安息吧!”这样的开导是必要的,可免于让孩子过度陷入悲伤而无法自拔,同时向孩子传达人性美好的一面,即被人帮助、被人关心也是一种幸福。还可以趁机向孩子灌输生命教育和爱心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好好生活”“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有机会也可以多关心他人,献爱心”。

以正向思维面对负面新闻

上面的例子还是发生概率低且远离一般人生活的事件,而关乎自身安全的事件更需要家长关注。比如有个孩子看了人贩子拐卖儿童的新闻,连幼儿园也不敢上了,说是在幼儿园门口会遇到坏人;有的孩子看到流血场面,生病也不敢随大人去医院了;有的孩子电视上看到车祸不敢出门坐公交了……这些都是负面信息给孩子带来的担忧、恐惧情绪。怕在幼儿园遇到坏人的那个妈妈是这样开导的:“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而且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它发生的。”然后教他如何防范。

2014年,乌鲁木齐火车站发生案后不久,我的一个表亲要坐火车去新疆出差,他的孩子就担忧他爸爸下火车后的安全,我就告诉他:“你不用担心,因为同样的事件一般不会在同一个地点发生,再说了,这么大的事件发生后,都会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加强警戒,相对来说更安全。”孩子听了才放下一颗忧心忡忡的心。

所以,与其屏蔽负面信息,为孩子打造不真实的真空地带,不如把这些事件当作教育的素材,进行恰当地疏导和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情绪ABC理论,简单说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引起的。对于负面新闻,只要家长能用积极正向的思维去作恰如其分的解释,加上接纳和安慰孩子的情绪,就能坦然面对它们,形成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这就好比给孩子的内心注入疫苗,疫苗虽是病毒,但可以防止今后更大的、毁灭性的病毒伤害到孩子。

请记住,你要阳光,就必定要与自己的影子相随。要让孩子不再害怕影子,家长就要正确而智慧地引导,而不是站在孩子身后为他遮挡阴影。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挡住。

上一篇:老城文化新叙述 下一篇:宝宝乳糖不耐受请不要急着对母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