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框架下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分析

时间:2022-08-31 11:39:29

目的论框架下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分析

摘要:校训作为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和历史积淀的传承,凝聚了大学的特色和追求。如今,在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上,如何翻译中国大学校训,对弘扬大学精神至关重要。本文依据“目的论”三大准则,初步探究了校训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校训;目的论;翻译;修辞

一、引言

根据《辞海》解释,“校训”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丁德智等79)。故校训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践行学校精神。

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追求突破。校训作为大学的招牌和门面,是外界评判大学文化的一大参考。为了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弘扬中国优秀大学精神,校训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本文通过目的论的三大准则,为中国校训的译介献策建言。

二、目的准则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的目的是一切翻译行为的准则。因此,在校训翻译中,我们要明确翻译的目标:宣扬中国大学,传播中文校训的文化精髓,提升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译者要更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分析他们的语言习惯有目的地生成不同的译本,赋予英文校训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连贯准则

“连贯准则”要求翻译的译文与目标语环境中其他平行语料类似,可被目标语读者理解。笔者比较国内外校训后发现其在用词和句法上存在巨大差异,给翻译提出一定挑战。

中国校训多选自典籍,强调思想道德建树。如,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外译有一定困难。

其次,中国校训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多为四言八字或二言八字,贸然翻译容易流失意音形的美,变成生硬的中式英文。如,西南大学的校训为“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其网站上的英文为 “Comprehension is wide, and brightness great; carry forward the cause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forge ahead into the future”,冗长生硬,难以在英语国家立足。

那么我们该如何翻译此类校训呢?根据“连贯准则,可对比外国校训的措辞风格,通过平行文本的模仿,增强中国校训在英语环境的生命力。

外国大学校训多用名词性结构和短语,朗朗上口,易于传播:

1.名词组合的校训有:耶鲁大学的“Light and Truth光明和真理”;杜克大学的“Knowledge and Faith知识和虔诚”。

2.Is句型的校训:牛津大学校训 “The Lord is My Light上帝乃知识之神”。

3.劝慰性的句子:加州理工学院“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真理使人自由”。

其次,国外高校校训使用多种修辞方法,简洁生动。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 “Mind and Hand”包含了“借代”和“尾韵”两种修辞格,用 “Mind”指“学者”,“Hand”指代“工匠”,表明了大学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传统。

清华大学校训的翻译符合上述两点:SelfC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头韵修辞,形式简洁,忠于原文。以“Self C discipline ” 意译“自强不息”;“Social Commitment”表达德行修养,回报社会的 “厚德载物”。

依照国外校训的特点,西南大学的校训最好改成短句, “继往开来”原译用了13个单词,过于冗长,可改为 “To Inherit the past; To Usher in the Future”。整体翻成:To Promote the Inclusiveness;To Inherit the past; To Usher in the Future”,则朗朗上口,相对工整。

四、忠信准则

由于翻译是依靠源语文本,有目的地将其中包含的信息在目标语环境中再现,故译文与原文必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也就是“篇际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忠信“(fidelity)(Reiss& Vermeer 114)。

在校训翻译中,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翻译时要注意四个名词之间的并列关系,翻译时也尽量使用名词性结构: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同理,武汉大学的校训翻译也遵循了“忠信原则”,“自强、弘毅、求是、拓新”都为动宾搭配的并列结构,所以翻译时采用了“动词+名词”的结构: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 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

五、结语

中国大学校训文化内涵丰富;有独特的意音形美,对外译介较难保持原貌。通过目的论的分析,译者可在明确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参考外国高校校训风格加以模仿,提升英语读者的接受度。

译途漫漫,其修远兮,以此激励各方译家大放译彩,为中国校训寻找更好的译本,为中国教育“走出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德智、夏静、赵燕. 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及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79 C 80.

[2]Reiss, Katharina and Hans J. Vermeer.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Tubingen: Niemeyer 1984

上一篇: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专业化及对中国启示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