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08-31 11:04:08

试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223-01

【摘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以下探讨,并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关健康教育

引言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他们的饮食 、身体 、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很少去关注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那么何谓心理健康教育呢?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人身体的心理健康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 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 ,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 、发展、 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 成才;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种教育也属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心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 。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计划 、有目的、 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心育教学,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辅导与教学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 ,气质态度与性格 ,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 如果发现学生在理解能力、创造力、学习兴趣、合作精神、 自尊、责任感、挫折容忍力 、环境适应 、性心理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应以此为根据,同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原则,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来进行的,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真正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3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 平和稳定、 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以便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 ,父母的教育观念 、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 造成青少年心里健康的原因;

其一,家庭结构 ,由于父母的离异或缺失而导致的家庭结构不完善或破坏,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爱 其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师生观、特别是有些教师道德修养较差,态度粗暴,心理不健康,动辄训斥变相体罚学生。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 ,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5 结束语

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当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学习类、 人际关系类、 情绪类、 人格障碍类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 .第 1 版.济南: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3.

[2] 曾宪玲.实用临床护理学[M] .第 1 版.吉林技术出版社,2007 :56 - 57.

[3] 徐敏学.青少年心理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 ,2007 ,2 (9) :36 - 37.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对一例慢性腹泻患者的治疗体会 下一篇:某油田YT2区块产能建设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