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干部法治思维,养成依法办事能力

时间:2022-08-31 10:56:00

培育干部法治思维,养成依法办事能力

摘 要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充分体现我们党对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高度重视和迫切要求。

关键词 干部 法治 依法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制约和推动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需要运用法律的视角和法律的方式来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法治思维办事的能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对法和法治的认识

“法”字在古代本来是个会意字,写作“”(左边“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右上部分“D”,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右下部分的去,可以理解为去除。据说,“D”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亏的一方。当然,这是具有浓厚的中国神话色彩的关于法的解释。在现代,简单的理解,法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一切规范的总称。

从跟本上讲,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作为法律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许可的,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拥有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维能力,能够用法治的视角、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解决问题。

2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概念。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具体来说法治思维就是用法眼即法律的眼光看世界、看天下,用法律的眼光来判断事物。有法律条文按法律条文来判断是非,没有法律条文的按法律原则来判断是非,没有法律原则的按法的精神来判断是非,这就是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看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从法的角度来加以审视、来加以判断、来加以思考,而不简单的只用政治的眼光、经济的眼光、或者其它眼光来思考。十要求干部提高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碰到事情能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条文去判断是非并得出结论,并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它,并尊重这种处理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法治思维。

3提高干部法治思维的途径

3.1树立法治理念

说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行政。宪法的根基和权威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发自内心的拥护。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行为的准则。试想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很完善,但是违反宪法和法律的现象不断,怎么能说该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呢。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真正的依法治国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从民国建立到1949年旧政权终结,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制宪活动频率之高在世界史上亦为罕见。尤其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宪法和宪法草案有10余部之多,到统治时期,各项法律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六法体系,即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法规,成为最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表面上成为法治化国家。事实证明,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才是法治的灵魂,人们缺乏法治精神、没有法治信仰,社会也就不会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2培养法治思维

3.2.1从法治教育中形成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只有在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中逐步形成。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以后每年都有新的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布出来。作为干部,要主动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只有心中熟悉法律,才能拥有运用法治思维的基本功。

3.2.2从法治实践中锻炼法治思维

我国法治的发展在根本上不是依赖于简单的立法,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培育和建构的过程,这里的关键在于法治实践。领导干部可以通过更多地参与、经历法律实务过程,如旁听立法辩论、参与起草过程,走上一线参与行政执法,担当人民陪审员或者旁听案件审理甚至出庭应诉等。只有在活生生的法律实践中感受法律、认同法律,特别是通过自己在制度中运用法律权力的行为影响社会正义,才能从中发现法律的价值和守法带来的益处,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

3.2.3从法治事件中汲取法治思维

据央视报道,近年来,临洮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春季有一个月发的工资都会比其他月份工资人均少400百元钱。据了解,这都是以绿化费或者树苗费的名义,被扣掉的。这笔钱根本就不会发到各单位,而是由县财政局直接扣除。被扣掉的钱用于全县的植树造林

“强扣工资植树”实际涉嫌双重违法,一是强扣工资违法;另一反面,也是违反了义务植树的规定。政府应该意识到,提高绿化率属于公共政策与政府责任,即便义务植树确有困难,也要沿着法治轨道来想办法解决。这就是在法律实践中汲取法治思维。

3.3干部法治思维的具体要求

3.3.1法律至上,有法必依

我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下转第12页)(上接第2页)家的战略载入宪法,而法治的内涵当然应当包括宪法、法律至上。具体包含三点:(1)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任何法律和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2)法律要平等地约束所有人,任何人都不享有超越于法律的特权;要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任何公权力不得超越宪法与法律。公权力依据宪法和法律产生,并受法律的制约。任何人都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3.2权力法定,执法必严

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都会膨胀甚至腐败。因此,法治要求权力受到控制,这也就是所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公权力总是有各种正当的理由和目的,来触碰公民权利。就拿城管执法这一块来说,近些年,经常有的消息在全国各个城市上演,在网上搜索一下“城管打人”或者“暴力执法”等关键词,就能找到上万条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中国的城管执法似乎已经陷入了暴力执法和百姓暴力抗法的恶性循环。暴力执法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失去制度的约束,权力便不受控制,势必导致权力的滥用,还可能造成社会的恐慌。一个有着法治思维的公职人员,足够认识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在行动上不会沉溺于“人治”和“拳头”的执法习惯,更不会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既有对世情民意的感悟,又有法理人情的融合,这才是真正的法治精神。

3.3.3程序正当,公开透明

程序正当是当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包括回避、公开等规定,保证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公权力的侵害。程序是保证实体公正得到落实的法宝,是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3.3.4高效便民,以人为本

高效便民原则,是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衡量行政机关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行政机关能否真正落实服务于民宗旨的重要环节。高效便民就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办事有效率,能急群众之所急。

3.3.5权责统一,依法担责

近年来,官员问责、行政问责或者政府问责等术语几乎成了媒体报道的常用语,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且也在诸多法律实务活动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甚至在相关法规范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反映。特别是近两年,政府晒责任清单,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大举措。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水平直接关系公共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决定依法治国成效和国家的治理水平。真正形成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找法依法的法治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通过不断扎实的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上一篇: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浅析幼儿教育中的个别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