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带给我们光影的困惑

时间:2022-08-31 09:16:22

是不是有时我们只需要端正一下态度?粉饰太平固然无聊,故意摆出个伤疤给人看也同样恶心。如果缺乏真诚,再大的苦难,拍出来的也是“旁观他人痛苦”般的小人姿态。

以下影片,都是近年来曾在柏林电影节上出现过的华语电影。并不是故意拿柏林电影节或奥斯卡这些外国人玩,有时请你去玩玩当有趣的玩意说事。不过在中国,事情常常变得很“怪异”,花了钱拍出来的许多电影(通常名之为“艺术电影”或“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国人难以看到,送出去娱乐别人了。但是如果偶尔有幸看到呢,会不会感觉到受了艺术熏陶、地下自由思考的满足和幸福?原来也不一定。

2001年

《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作品

情节简介:一个乡下青年,到城市里打工,当速递员,老板答应他若干天后那辆租给他的自行车就可以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城市少年,想用一辆不错的自行车装点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和骄傲。他们围绕同一辆自行车,发生了关系,对生活进行了妥协。

个人观感:不算太坏。也不算好。总体来说比较浅。没有看第二遍的欲望。对欧洲观众来说,它可能是新鲜的:《红高梁》里的那些后代,现在去到了城市里讨生活。他们会遇到很多窘境,又会与城市生活发生碰撞。

2003年

《卡拉是条狗》路学长作品

情节简介:北京打狗。名为卡拉的那条狗不小心被抓走。主人老二为了营救到处奔走。

个人观感:怎么拍得人民警察就好像是专业打狗出身。路学长曾说:“外国人可能更喜欢这部影片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中国普通人现实的生存状况什么的。他们认为拍这种题材不难,但要从中得到一种感动和力量就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他们认为我的手法比较朴实,从朴实的手法中得到一种震撼。”但是片子有一个极为可笑的漏洞,正好是对“朴实”这种形容词的讽刺,养过狗的人都看得出来:卡拉见到老二居然没有一点反应,尾巴尖都不动一下。这么假,哪里来的“朴实”?恐怕真正让外国人津津乐道的是“哦,中国原来这么没有狗权”吧。

2003年

《惊蛰》王全安作品

情节简介:西北穷山沟里一个女人城市梦的破灭,对世界的幻想和忍受。按导演的说法是:“《惊蛰》是一部反映当前中国女性生存现状的影片。

讲述了一个农村女青年出外打工,由于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又回到家乡,但都市的生活经历已经使她的思想悄然发生变化,她的生活由此彻底发生了改变。这是一部典型的艺术影片,没有明星助阵,更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有的只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个人观感:啊,还是感动不起来。即便这部影片的一些大胆拍摄手法和细节处理值得称道,但难以掩饰的媚俗心理让它的格调变得比较低。

其中最想问导演的是,拍杀猪真的能让你感到愉快?看完这部影片,再听了一下导演的表达,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没有一个平和、真诚的心态,很难去做出真正感人的东西。很多时候,不是你说自己是艺术,你就艺术了的。

2004年

《孔雀》顾长卫作品

情节简介:压抑年代里一家五口的日子。失望,希望,忍受。

个人观感:对不起。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觉得没必要。这部片子的出品日期是2004年。都什么年代了?还是那一代人自虐自恋式的青春期回忆,加上对时代背景民族背景故作平淡的批判。

欧洲人还是喜欢中国的这种调调,据说2005年它拿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

好莱坞电影看多了就乏善可陈,欧洲艺术片毕竟有时文化隔阂也太深,拍完“山西大院”“红灯笼”“黄土地”这些农业文明下的中国元素后第五代导演作出的种种尝试又总是招惹骂声一片,又听说第六代导演现在反而感觉迷茫,所谓的“先锋光芒”稍微多看了两三部就觉得过分狭隘,那么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影片,他们到底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从柏林电影节上拿回的金熊银熊不过如此,就算能问鼎奥斯卡又如何。是满足了谁的猎奇心理?是谁带给我们光影的困惑?有意思的是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媒体称“华语影片集体失语”,是大伙都玩腻了吗?倒是香港的《伊沙贝拉》,稍稍出了把风头,可惜目前还看不到该影片不好评论。

是不是有时我们只需要端正一下态度?粉饰太平固然无聊,故意摆出个伤疤给人看也同样恶心。如果缺乏真诚,再大的苦难,拍出来的也是“旁观他人痛苦”般的小人姿态,而无法拔高到“感动”“艺术”,还不如同样是参加过柏林电影节的华语电影《绿草地》,简单到只是想通过一个小孩的目光,描述人类共同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过程。

上一篇:创意人居吸引力 下一篇: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