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及意义

时间:2022-08-31 09:01:11

试论国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及意义

摘要:如何让语文课的教学更有效,是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动力,至关重要。如何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把国学引入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国学是语文学习的根,把握住这个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将国学引入语文课堂需要精心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魅力;丰富课堂,让学生感知语文的真正魅力;还要自我修炼,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关键词:国学;高中语文;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22-03

如何让语文课的教学更有效,是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动力,至关重要。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如果你让一个孩子学习他不喜欢的东西,并且一直持续到14岁,那他的大脑就被永久地损害了。”长期以来,语文课以应试为指导,学生的语文语言能力并没有实质地提高甚至下降。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也大多是漫不经心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量化实施,而是浩如烟海没有边际,光靠老师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自己去读书、去领悟。其中,兴趣是第一个环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并不是靠老师本身的技巧,而是要向学生展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如何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把国学引入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国学与语文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弘扬国学”伴随着全民的“国学热”被提了出来。从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到《论语》、《弟子规》的流行,无不反映出当下对国学的追捧,但是国学的内涵很多人却没有弄明白。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到民国时期,关于“国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章太炎说,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任继愈认为,国学就是传统文化等。各家对“国学”的定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中国传统的带有民族性的文化。这样看来国学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凡是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都被统摄到其下,如果狭义地认为国学只是儒学甚至只是古代礼仪形式的复原就严重偏离了原意。国学落实到青少年的教育上便是语文这个学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语文课的性质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别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基本包括三个部分:语言、文学和文化。文学和文化其实就是国学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枝叶,文学的感知是语文学习的枝干,而文化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把握语文学习的根本——文化的熏陶,实际上就是国学对学生的熏陶。把国学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国学引入课堂。

二、国学在语文课中的实践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侵润着传统文化的芬芳;每一篇文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所以通过对具体文章背后文化的展现,即国学的实践,是启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课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从教材、课堂和教师三个方面谈一谈国学(传统文化)在语文课中的实践。

1.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3000年以上,虽以近代文章为主,但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并不在少数。这些课文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沉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国学文化。(1)文化并不等于作者介绍和背景,我们准备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生硬的人物简历和历史的介绍,而是活生生的人和真实的时代。在准备这些知识时一定要充分挖掘古代人物人格魅力以及文化意义,背景也要倾向于文化层面。如《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是“千古隐逸之宗”,但更多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要面临自己的生活,这样就有了一个内心挣扎充满矛盾斗争的人物,这样任务便鲜活起来;另外,东晋时期的背景是经历了魏晋风流之后的平静,从三国时期的叱咤疆场到西晋名士的风流不羁,再回归到陶渊明的平静,这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演变过程。(2)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一个文本不仅仅是一个带有古代汉语典范的名作,更是具有传统美感的文化之作,其中包含着作者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思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在文本研读时把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我们通常认为是一幅非常美丽的晚霞图,但是其中暗含着深刻的生命感知:“孤”字展现给我们的是在辽阔宏大的自然中,一只苍鸟一飞而过不留踪迹,我们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吗?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个体的生命就像那孤鹜一样稍纵即逝,是多么的渺小!(3)精心准备拓展阅读的材料。一篇文章是不能足以概括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我们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材料来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精心去考虑:既要有水准和代表性,必须能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的真谛;又要控制难度,不能太艰涩,适合中学生的理解水平,必要时要加注释和参考译文。例如我在讲三曹时,我选择的是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章虽长,但是文字很浅显,笔触也风趣,足以代表了魏晋时期的社会情况。

2.丰富课堂——让学生感知语文的真正魅力。课堂是语文课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启发学生语文兴趣的关键场所,能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成败之关键。通过课堂以小见大,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传统文化的海洋是语文课的关键:(1)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放课堂宝贵时间。通常我们都会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检查学生的预习,去讲解语文的基础知识——字形、字音和字义。这些知识凭高中生靠自己的能力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教师所做的就是指导和检测结果。这是国学引入课堂的基础。(2)改革古诗文讲授方式,展现文化魅力。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来说,通常我们采取的方式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感觉枯燥不说,更肢解了文章和诗词的整体感。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式是诵读,通过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文学美的意境,把学生带入诗意的世界。学生能够感知这种美了,自然就有兴趣去研究课文的意思,语言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3)巧妙设计作业,用作业激发学生兴趣。“新计划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编排作业的技能和理解力的水平”。所以作业设计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检验能力夯实基础,选做题为了激发兴趣指导延伸阅读。这样就要求必做题少而精,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选做题多而有趣,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兴趣爱好,还要结合延伸阅读材料,以作业带动阅读。

3.自我修炼——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是讲语文老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国学的知识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讲好充满魅力的语文课而做充足的准备。

“书山有路勤为径”,把博大精深的国学引入语文课实践中,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精心去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并且将其巧妙地结合到语文课的教学中。这是需要我们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潜心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海伦·帕克赫斯特.道尔顿教育计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