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 RTK在地质勘查中林区地形测图与物化探测网的相结合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8-31 08:00:27

GPS RTK在地质勘查中林区地形测图与物化探测网的相结合的几点体会

【摘要】通过对GPS在平面控制及高程控制的探讨,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GPS RTK在林区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可行性,并与物化探测网工作相结合。外业测量数据的软件处理提高了工效,保证了测量成果的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关键词】GPS RTK 拟合 大比例尺测图中图分类号:P623文献标识码: A黑龙江省地质勘查工作区大部分都在大、小兴安岭,多山地,森林覆盖率高,给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地质勘查测量工作也很受影响,GPS技术的出现,对测绘界来说无疑是一场技术革命、对地质勘查测量工作也带来了质的变化。特别是GPS RTK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使测量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经纬仪、全站仪等作业手段已经退居辅助地位,但GPS RTK在地质勘查测量工作中由于外界环境影响,也应注意一些工作方法。1 RTK测量的特点 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 GPS技术正以其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色,深得测绘同仁的信赖,并着步改变着我们的日常工作。尤其是GPS静态相对测量已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大家对它已不陌生,而GPS实时动态测量RTK模式以实时、快速及高精度而著称。不仅给控制测量带来突破,而且对工程放样、碎部采集、水域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绘等广泛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

2 GPS RTK用于地形测图(1)原始数据采集在取得了可靠的平面及高程成果后,在流动站接收机中建立可靠的平面及高程转换关系。基准将站架设在一已知控制点,设置好基准站。在进行测量前要校核部分控制点的静态平面成果及水准高程成果,在误差范围内即可进行图根控制点加密及外业的碎部测量了。流动站的操作只须一人(可培训熟练工),绘图人员随着现场画草图,这样绘图人员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整个测区的地形及地貌。所有数据全部存储在流动站接收机的PC卡中,避免了以往报、听、记录数据中可能发生的差错,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完全正确性。内业将数据传入电脑,数据格式修改后,用成图软件CASS进行成原始地形图,一张原始地形图就完成了。

3物化探测网的布设

物化探测网布设是根据设计要求、按相应的网度(线距*点距多为200*40、100*40、50*20)进行实地放样,并钉木桩系红布做标记,规范要求点位误差小于点距长度4%,GPSRTK的精度完全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4地形测量与物化探测网相结合

在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由于碎部点采集的密度与物化探测网实地放样的密度有交集,所以工作中在进行物化探测网放样工作的同时,进行碎部点采集,在物化探工作完成后,再对地形碎部点进行补测,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工作应注意的几个工作方法

由于GPSRTK受卫星状况限制。数据链传输受干扰和限制、作业半径比标称距离小的问题精度和稳定性问题,而这些都会常见在地质勘查测量林区作业中,所以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林区森林覆盖率高,对卫星的遮挡影响很大,所以为加大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应在春季树叶未发芽和秋季树叶落下时进行工作,尽量避免树叶茂盛的时间,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森林遮挡对GPSRTK的精度影响。

(2)地质勘查测量工作区多为山地地形,无网络覆盖,RTK在工作中只能用电台进行数据链传输、而电台的作业半径在林区比较小,所以在山地基站的架设对工作的效率有很大影响,如把基站布设在本区的最高山峰上,这样电台传输半径最大,但山地大多交通不便,车辆不能到达山峰,人工到达最高峰需要时间和人力都很大,所以我们应根据工作区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尽量把基站布设在车能到达的位置,这个位置多在山脊上可是与山脊在一条线上的对面山上,这样电台的传输半径会增大,还减少人力和布设基站的时间,总之,在山区做业布设基站花多一些也要布设好的位置,这样才能提高一天的工作效益。

(3)精度和稳定性问题。RTK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都不及全站仪,特别是稳定性方面,在林区作业显现的更明显,这是由于RTK较容易受卫星状况、天气状况、数据链传输状况影响的缘故。不同质量的RTK系统,其精度和稳定性差别较大。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选用精度和稳定性都较好的高质量机种,然后,要在布控制点时多布置一些“多余”控制点,作为RTK测量成果质量控制的检核点,在碎部点采集时要挑选通视条件相对较好的位置,通视条件不好时要加长观测时间,增加RTK的精度和稳定性,必要时使用全站仪测量,这样就能很好的保障工作质量了。

6 结语总之,能过实际工作检测, GPS RTK在林区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是可行性,并能与物化探测网工作相结合。但要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发挥RTK的优点,避免RTK在工作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测量成果的质量,大大提高生产力,RTK一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上一篇:三种深基坑降水井新型封堵装置的应用 下一篇:初探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