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的大红鱼》教学案例

时间:2022-08-31 06:17:34

《黑眼睛的大红鱼》教学案例

【摘 要】文章以《黑眼睛的大红鱼》一课的教学为例,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文本,理解文本,把握年级目标、文章特点,真正落实一课一得,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120-02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如何把他们有机融为一体,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就一篇课文来讲,一定要树立一课一得的思想。而这一课一得的选取,笔者认为要根据年级目标、文章特点来确定,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黑眼睛的大红鱼》是“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话题为“幸福与快乐”。对于本课的学习,笔者根据课后编者的2个题目,确定了本课的学习重点:①第一课时,重点理解第4自然段的内容,并会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②第二课时,抓住“小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及阅读方法的培养。

【教学过程】

师:小黑孤独地在海底游着,看见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可在书上写下批注。

生: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在风中轻轻摇动……

(顺势板书:水母、大龙虾、怪怪鱼、鳗鱼、海葵。)

师:也就是说,他看见了水母,看见了大龙虾,看见了怪怪鱼,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段话,我们先来读一读。女生读上面的,男生读下面的。

1. 他看见了水母,看见了大龙虾,看见了怪怪鱼,他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

2. 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物似的大龙虾,看见了像是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看见了像糖果一样的岩石上长着漂亮的海草。他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鳗鱼长得几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在哪儿,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

师:读完后,你更喜欢哪个句子?说说理由。同桌之间用“三步采访法”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并展示,教师请2个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喜欢下面一句,因为下面的句子写的更具体、更生动,写出了水母、大龙虾、怪怪鱼、海草、鳗鱼和海葵的特点。分别把水母比作彩虹果冻,大龙虾比作怪物,怪怪鱼比作线牵着游……我觉得这些动物真是稀奇古怪,所以,我喜欢下面一句。

生2: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还有补充:“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水母比作彩虹果冻,彩虹是很美丽的,果冻也是五颜六色的,并且软软的,有弹性。读到这,我觉得水母好漂亮、好神奇,稀奇古怪的。

师:你们太棒了,不仅感受到水母稀奇古怪,还体会到了作者用比喻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水母的稀奇古怪,你们能读一读吗?

师:同学们,你们瞧,这就是水母……(看水母图片)是不是很像彩虹和果冻?五颜六色的,透明的,软软的。像这样,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联想,理解事物的特点,这样句子就显得更加形象、清楚、具体了。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黑还看见了……(看图片),边看边指名读。

(指导学生读出特点。)

师:大海可真是美丽而神奇啊,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读出这些生物的特点来。

(看图片,再次朗读整个句子,感受比喻的表达效果。)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这组句子,除了运用了比喻,你还有什么发现?

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物似的大龙虾,看见了像是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看见了像糖果一样的岩石上长着漂亮的海草。他还看见了鳗鱼和海葵,鳗鱼长得几乎不知道自己的尾巴在哪儿,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

生:他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他还看见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真会观察。像这样,用了3个或3个以上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就是排比句(板书)

师:读了这组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海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稀奇古怪的,不仅仅是水母。

生2:我感受到了作者抓住他们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他们的稀奇古怪……

师:你们真会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可以借鉴这样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下面分小组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小黑在海底看见了这么多东西,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稀奇古怪(板书)。你们瞧,作者在这里用到了一个省略号,说明(他还看见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继续说说吗?

(出示更多图片,启发学生仿说,仿写)

师:出示第4段(手指板书),这些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稀奇古怪。这一段后面描写的内容全都是围绕着“稀奇古怪”来写的,所以,像这样的构段方式就是先总后分(板书)。

师: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师:仿照本段构段方式,为刚才仿写加一句总起句,构成总分段。

【教学反思】

《黑眼睛的大红鱼》这篇课文从内容上来说比较简单,三年级的学生读得懂,也能独立完成字词学习。学生会了的、懂了的,我们不用教。学生不会的是什么?一知半解的是什么?不会运用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从三年级学生来看,学习内容的学习应该放在自然段中,自然段学什么?笔者认为:一是学习、理解读懂这个自然段内容;二是学习表达与运用。就是学习运用自然段的构段方法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来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所以,对于本节课的一得,笔者根据课后思考题“说说小黑在大海里看到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寻找到第4自然段。于是,要求学生重点理解第4自然段的内容并会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看到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学生一读就知道。编者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难道编者只要孩子们知道、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吗?很显然不是。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应该要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所以,还应该从表达上来学习体会,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他看到的稀奇古怪事物写得那么有趣、那么生动具体的。其实,这也正是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最缺失、最需要帮助的。二年级学生要写清楚一句话或几句话,三年级学生要在写清楚上学习如何写具体。而这篇课文最大价值就在学习作者把第4自然段是如何写具体的。作者先总后分,在分的过程中,作者没有简单陈述,而是运用了修辞手法来描写那些动物的特点,从而来写具体的、写生动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分了以下5步: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让学生明白小黑看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引出“水母”这个例子,理解这句话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其次,让学生发现本段中描写其他动物的表达方法,继而感受排比在表达效果上起的作用。再次,结合本段最后的省略号,提供图片,打开学生思路,体会仿说、仿写比喻和排比的表现手法。最后,回到本自然段,和学生整理、理清本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结构。结合上面说和写的内容,补充完整形成总分结构的自然段。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笔者没有分析每个动物的特点,而是尽量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但不能仅仅让学生看着图片读一读,还应该让学生先概括说一下,再说说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突出了动物的稀奇古怪,如果能让学生反馈一下就更好了。其次,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不能偏废。笔者太关注理解和表达,把读给弱化了。阅读阅读,一定要读,特别是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理解“水母”那个地方,当学生体会完,还应加一句“你们说的太好了,你能读好吗?”在学生朗读时,不能袖手旁观,还要融入教师的指导。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文本,理解文本,把握年级目标、文章特点,真正落实一课一得,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上一篇: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患者常规治疗联合抗焦虑治... 下一篇: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前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