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31 05:18:01

吉县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调查报告

根据农业厅开展领导干部包村联县(市)增收活动统一部署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我站于5月下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包县住村点,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导,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致富进程,住村以来,我们先后采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入户询问、召开村民座谈会和书面征询意见等方式,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吉县是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所辖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西省西南部,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777.26平方公里,辖3镇5乡,79个行政村,567个自然村,11万人。境内三面环山,一面滨水,海拔最高1820.5米,最低393.4米,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同比增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同比增2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同比增26.3%;财政总收入完成15605万元,同比增53.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944万元,同比增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320元,同比增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82元,同比增15.3%。

东城乡位于县城以西15公里,距黄河壶口瀑布25公里,东西长14.1公里,南北宽10.7公里,总面积8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7公顷,共辖8个村委,23个自然村,1905户,7658口人。以苹果、养殖为主导产业,全乡苹果面积16800亩,人均2.3亩,盛果期面积8610亩,人均果品收入4000兀。

柏东村是东城乡政府的所在地。

1、人力资源状况

全村辖柏东、向阳、拐窑3个自然村,365户1200口人。有劳动力480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5.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4.6%。

2、经济发展状况

柏东村土地总面积12000亩,耕地2860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2760亩,人均2.3亩,盛果期面积1200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2万元,人均3300元,其中种植苹果收入3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0%。

3、基础设施状况

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365户1200人用上了照明电,家家户户饮用上了自来水,拓宽整修村道5.8公里。大力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清洁工程”,建设沼气池280眼(户),果园管护房38座,猪舍58座。

4、社会保障状况

社会保障逐年得到加大,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有65户74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22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缴存社会养老保险580人,占应参保人数的100%。参与新型合作医疗320户1105人,占到全村应参户数和人数的100%和95%,使弱势群体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5、基层组织状况

现有村干部5名,支委委员3名,村级后备干部1名。支部设党小组1个,党员27名,近三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发展党员6名。有配套农家书屋、党员活动阵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二、产业发展现状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发展的坚强支撑;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吉县苹果是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以创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多措施发展苹果产业。一是科学布局。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合理布局,形成区域化、专业村、重点户的产业布局。目前,全县苹果产业已达到了“四个80%”:全县超过80%的耕地栽植苹果,80%的村是“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80%的农民是果农,农村收入的80%来自苹果。

二是生产标准化。该县全面推广苹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并将剪纸文化融入苹果生产,使苹果成为传播健康、传承文化、传递感情的桥梁,大幅提升了苹果的附加值。

三是经营产业化。该县积极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实行了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组织修剪、统一对外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果园变成了“农业工厂”,果农转变为“产业工人”。

四是营销品牌化。该县积极利用各类会展平台,借壶口瀑布之声,扬吉县苹果之名,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苹果产品先后获得9项质量认证和22项国家级大奖,进一步叫响吉县苹果的品牌。该县按照“网络化、连锁化、高端化”思路,在北京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国家多个部委签订了销售协议,进驻首都最大的果品批发市场。吉县还极申报出口基地认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了完善的销售网络。

近年来,东城乡紧紧围绕“抓基础、强产业、办大事”发展思路,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乡情民情,锐意进取,把“果畜富民”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最大抓手,始终坚持全乡一盘棋,使该乡农业产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引导全乡23个自然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看,全乡粮食生产比较稳定,苹果产量、质量稳步提高,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特色(苹果)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在群众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连年增长。

全乡苹果、养殖业的发展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县、乡(镇)、村”三级领导班子一直秉承“兴果富农”的工作理念,积极引导果农群众发展苹果产业,坚持把苹果产业当作让群众快速致富的龙头产业来抓,引导和帮助群众提高苹果栽植管理技术。全乡种植苹果16800亩,挂果面积8610亩。苹果产量达到3500万斤,人均果品收入4000元。

为提升苹果果品品质,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吉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扩规模、提品质、创名牌、上效益”的新思路。东城乡政府提出了“果成园、沼配套、畜发财”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思路。截止目前,共建成户用沼气池1300个,使用率达到60%以上,为了让广大沼气用户用上沼气、用沼液叶面施肥、用沼渣做肥料,实现了捆绑发展“养一栏猪、管一片果、建一个沼气池、一户小康家”,不断延伸农业资源的循环链条。形成“畜多肥多、肥多果多、果多钱多、钱多畜多”的良性循环。

通过“三沼”综合利用,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同时对红蜘蛛、蚜虫及早期落叶病等病虫有一定控制作用,使得苹果树树势生长旺盛,新梢生长量、叶片厚度和果实着色度增加,果品品质显著改善,商品果率明显增加。

科学生态畜禽养殖,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户用沼气,通过上接养殖,下连种植,不仅带动了苹果主导产业,而且带动了畜牧养殖业。畜禽粪便加入沼气池经密闭发酵处理,净化了环境,改变了“粪水四处流、苍蝇满天飞”的脏、乱、差、臭现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吉县属退耕还林大县,面积达40.9万亩,发展“猪-沼-果”循环经济,提供了充足的沼气发酵原料,技术到位,管理得好,解决了点灯、做饭燃料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通过使用沼气,从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方式中解脱了出来。改变了农村烧柴薪的习惯,有效地保护了林业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拓宽了就业途径,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发展“畜-沼-果”循环经济,一方面直接从事沼气事业的人不断增加,目前持有沼气生产国家技能资格证的达148人,全年从事沼气生产或沼气建设后续服务;另一方面,带动苹果和养殖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途径,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本地转移,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提高了农业效益,实现了苹果丰收农民增收。通过建“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每亩果园减少农药化肥投资500元,商品果经济效益提高了10%左右,亩产平均增产300公斤,增收1500元,每亩增收达2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三、产业发展趋势

1、精细管理、积极投入,走生态果业的发展路子

柏东村以苹果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保证苹果产业的质量,建成“畜-沼-果”配套设施、专业合作社、果农培训班,他们按照东城乡政府提出“果成园、沼配套、畜发财”的“畜、沼、果”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思路,全村建设成沼气池280户,果园管护房38座,猪舍58座。尝试推广实施科学的新型果园管理办法,积极宣传,把先进的管理技术带入田间地头,让果农看到科学精细管理所带来的收益和好处。

不断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积极联系有关涉农部门,为果农争取资金项目,用项目带动科学管理,用资金推动精细耕作。不断增加每年果农科技培训的场次,争取覆盖更多的果农,让广大果农了解新技术、掌握应用新技术。不断加大苹果改型、拉枝、巧施肥、套袋、贴字等重点技术项目的实施力度,引导果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耕作的转变。不断加快生态果园的建设速度,用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引导果农发展果业、养殖、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把生物质炉、吊炕、太阳能路灯作为新的农村能源推广项目,与果农的管护房结合起来,让灯亮起来、炉用起来、炕暖起来,使果农感到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小小的投资,却是伟大的革命,给他们带来了实惠。积极推进太阳能灭虫器、果园有机肥料、秸秆覆盖、间作套种等新方法在果园管理中的应用。

2、成立并依靠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果业合作经济组织

针对农资价格和人力资源价格上涨这个果农个体不可控制的现状,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成立果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果业协会、果业合作社、果业服务所。可以采取利益“捆绑式”把散户果农聚集在一起,利用大集团的优势实行农资的团购、果品的团收、耕作人力的团雇佣服务等方式,来破解果农“单打独斗”所带来的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此外,农业合作组织还可以提供便利及时的农资信息、考察推荐新品种、行业实时价格等利于果农的信息,最大程度上的为果农带来效益,提高果农发展果业的积极性。

四、对策及建议

通过这次驻点调研,我们感受很深,收获很大。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制约当地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我们结合部门职能、乡、村实际和群众需要,多次与市、县、乡、村干部、群众合力共商柏东村现代农业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思路和措施。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该村实际,建议该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养殖业这些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苹果发展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促进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牛、养猪、养羊、养鸡等养殖业和油料作物、苹果等种植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兴办旺源苹果农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投资建设食用茵生产基地;建设果树盆景、草花生产大棚一座。

组建乡干部排忧解难服务队、村干部发动引导服务队、农民技术能手专业修剪队、“畜-沼-果”循环模式技术指导服务队、苹果营销服务队五支队伍,帮助果农解决在苹果生产、管理以及营销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用优质的服务促进苹果产业科学、快速发展。

2、做实做优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力度,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一是完成柏东村5.3公里街巷化工程、硬化东坪田间路2.5公里。二是实施好“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接水设施配套工程,解决2500亩果园接水,实现果园接水全覆盖。三是完成沟东老村改造工程,平整土地200亩。四是完成向阳村、拐窑村电网改造工程。五是完成柏东村、向阳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3、做精做细亮点工程,全力打造别具一格地方特色

发展观光农业。投资20万元建设观光型果园、采摘园30座;投资30万元修建特色“农家乐”5家;投资100万元建休闲新村1个;投资50万元建成了集培训、展览、观光等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室,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空间,延伸发展链条,形成游客吃、住、行,果农产、供、销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4、做响做好苹果品牌,扩大中国苹果之乡声誉度

苹果作为吉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一是坚持品牌兴农,以新技术、新设施为抓手,促进苹果有机化、标准化生产;安装生物灭虫灯,减少果园对农药的过度依赖,降低苹果残留农药的含量。

二是坚持质量兴农,大力推行“猪-沼-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修建沼气池辐射果园,推广生草覆盖管理,增加土壤有机肥含量;推广反光膜铺盖技术,进一步提高苹果的着色,用新技术、新科技保障果品质量。全乡建立了7个县级示范园、20个乡级示范园和50个村级示范园,培养骨干技术能手100名,并在政策、技术、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鼓励他们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推动苹果标准化、有机化、无公害的生产,并通过示范促进推广,提高全乡果园的管理水平。

三是坚持市场兴农,积极争取上级产业化政策上扶持,重点建设好苹果农业合作社,在扩大信息和销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辖区内农业主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产业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本清源、多措并举,解决产业建设发展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建立促进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上一篇:秋季尤须防溃疡 下一篇:浅谈汾阳市农业节能环保合作社模式及运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