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种植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时间:2022-08-31 04:19:57

适度规模种植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摘要:调查江苏省小麦种植大户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的防治情况。结果表明,430g/L戊唑醇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15%三唑酮防治效果较差。4种药剂对小麦旗叶的防治效果高于倒二叶、倒三叶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种植大户;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244-03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是影响小麦生长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白粉病菌侵染小麦植株后,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为害茎秆、叶鞘和穗颈等,一般小麦白粉病发病叶片下部比上部严重,叶片正面比背面病斑多,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引起叶片枯死、植株早衰、分孽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经统计,江苏省扬州市适度规模种植已有一定的规模,2hm2以上的小麦种植大户有180余户,种植面积2732hm2,且大部分种植宁麦系列品种。2015年该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为了解不同种植大户所用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小麦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原因,本研究选择该地区有代表性的4个种植大户,调查其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情况,对该地区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4个大户):①槐泗镇姜德林、②公道镇徐大忠、③公道镇徐敬东、④蒋王镇赵开权。前茬作物为水稻。小麦播种方式为机条播,小麦品种均为宁麦13。水肥正常管理,每个大户留333.5m2空白对照田,不进行任何药剂防治。4月19-22日进行“一喷三防”防治,药剂为25%氰烯菌酯,施药量为1500mL/hm2,田间初见白粉病且发展较迅速,因此在4月23-26日进行白粉病的防治。各处理具体情况见表1。

1.2 调查方法

在小麦扬花期开始调查,每小区5点式取样,每点查20株,每株查3张叶片,记录病株数、病叶数及病叶的病情级数,并计算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病叶率防效及病指防效。

1.3 计算公式

小麦白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严重度指病叶上病斑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用分级法表示,设8级,分别对应病斑面积比例为1%、5%、10%、20%、40%、60%、80%、100%。数据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3进行采集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病株数/总株数×100%

病叶率=病叶数/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8)×100%

病叶防效=(对照区病叶率-处理区病叶率)/对照区病叶率×100%

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指-处理区病指)/对照区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发生面积与发生程度

小麦白粉病发生普遍且发病早。4月13日调查田块发病率13%,发病田块病株率48.6%,病叶率20.8%,宁麦系列、扬麦系类、扬辐麦等品种均有发生。该地区种植大户种植的小麦品种以宁麦13为主,2015年由于气候条件等有利因素,导致该地区小麦白粉病大发生。整体调查结果显示,小麦白粉病病株率0-100%,平均90%,病叶率0-100%,平均75%,病指0-79.6%,平均29.1%。宁麦系列田块发病率100%,病株率80%-100%,平均93.2%,病叶率30%-100%,平均77.6%。

2.2 病情发展速度

由表2可以看出,在种植大户姜德林小麦田(空白对照)。4月13日零星发病,4月23日倒三叶、倒二叶病叶率开始上升;5月8日,旗叶病叶率为13.70%,病指为0.43%,5月19日旗叶病叶率已上升至96.67%,病指上升为33.69%,可见白粉病病情发展速度快。倒二叶、倒三叶病叶率和病指发展速度较旗叶更快。

2.3 不同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4个大户田间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不同,药剂防治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空白对照的小麦白粉病病株率均为100%,戊唑醇对小麦白粉病病叶率防效为42.69%,病指防效为88.93%,防效高于其他3种药剂。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低,病叶防效仅为12.67%,病指防效为33.25%。

由表4可知,药剂对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防效有差异,对旗叶病叶、病指的防效高于倒二叶、倒三叶的防效,对倒二叶的病叶、病指防效高于倒三叶的防效。戊唑醇对小麦旗叶病叶防效为83.07%,病指防效为97.42%:对倒二叶的病叶防效为23.33%。病指防效为82.36%:对倒三叶的病叶防效为10.83%。病指防效为78.14%。可以看出,4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是戊唑醇>戊唑,嘧菌酯>氟环唑>三唑酮,对小麦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一致。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目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药剂防治仍是控制白粉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比较了当地种植大户常用药剂对小麦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对小麦白粉病防治用药及防治时间具有指导意义。

1)一般情况下。在小麦生产前期,种植大户不进行药剂防治,农户习惯性见到白粉病病斑才用药。由于白粉病发展速度快。如发现白粉病病斑,建议结合“一喷三防”对白粉病进行防治1次,如白粉病病情加重,“一喷三防”后10d再进行1次防治。

2)三唑酮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剂,大面积生产中以三唑酮为主来防治小麦白粉病,随着用药量的不断增加,抗性菌株逐年上升,防治效果有所下降。如种植大户徐敬东在小麦白粉病发病盛期用三唑酮防治1次,防效不佳。

3)戊唑醇、嘧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剂对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可与三唑酮轮换使用,以缓解白粉病菌抗性逐年上升的趋势,提高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

4)75%戊唑,嘧菌酯、12.5%氟环唑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但在本试验中因大户防治时间较迟,在发病盛期才进行防治,防效一般,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伊宁市374例艾滋病死亡原因分析 下一篇:化茧成蝶 用踏实肯干复活乡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