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北满族民居采暖措施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8-31 03:32:54

简述东北满族民居采暖措施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东北满族传统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民居建筑取暖措施不仅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及生活方式相适应,还具有鲜明的的民族地域特色。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者对住房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原有的取暖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东北满族民居取暖措施演变过程的研究,通过对现在居住者对建筑空间品质的诉求的总结,提出对东北传统民居在延续和改进的新方式。在对承载历史文化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具有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居住环境。

关键词:东北传统民居;取暖措施演变;新挑战;生态循环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通过在东北满族民居所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对民居建筑取暖措施演变过程研究。在建筑空间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满族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以及建筑墙体及其他构件的分析,对东北满族民居取暖措施演变过程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以及在满族民居的基础上衍生出更为系统的皇家取暖措施。在满族民居现有的基础上,现代居住者对民居空间品质提出新的要求。在对承载历史文化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具有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居住环境。

一、地域自然气候特点、成因要素

东北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中维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此区域主要受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扰,主要的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寒冷的冬季持续时间长,温暖、潮湿的夏季持续时间短。因为极地的西伯利亚寒流的作用,东北地区的冬季吹西北风且,使得气候寒冷而干燥,也因此东北地区与位于相同的纬度的其他地区比较,屈居最寒冷之首。而因为低纬度的海洋湿热气流的作用,东北地区的夏季温度则比位于相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由此可见,较之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我国的东北地区的每年温差是最大的,早春多为寒潮,夏季短促炎热,冬季寒冷、干燥且持续时间长。受这些自然环境的要素的影响,关于东北民居的建筑结构,其平面布局同其他地区的平面布局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在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作相比时不难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季阳光辐射较大,日照的时间通常比较长,故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东北民居在抵御严寒冬季汲取太阳能方面做出了许多相应的措施。

二、简要论述东北地区满族房屋的采暖措施

东北满族民居采暖措施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所处当地寒冷的气候因素的影响。东北满族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冰雪覆盖,防寒是民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受当时取暖技术限制,先民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为抵御寒冷的气候,民居主要以地穴式和半地穴式为主,地下部分的深浅直接影响了民居冬季御寒保暖性,富户人家的居室不仅大而且深,不仅抵御了寒冷的气候,同时也防止了野兽的侵袭。满族居民在建造房屋时借鉴汉族的取暖方式,结合当地特点建造出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取暖措施,包括墙体的应用,门窗的处理以及火炕技术的改善等。通过这些方法改善漫长而寒冷不适宜居住的冬季环境。

三、简要论述东北地区满族房屋的采暖设备与方法

(一)与东北地区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满族房屋的分布及格局

东北满族民居采用疏松的行列式布局形式,这种布局的特点在于很大部分的建筑中均可位于良好的朝向,使得大部分的建筑物可获取充足的日照时间、采光且有利于通风。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主要的出入口设在南面,目的是为获取更多的阳光,以此适应漫长的冬季对采光的需求。冬季,在来自北方冷空气的作用下,位于北向位置的墙体对寒冷季风起到阻隔的作用,建筑北面外墙开口大小直接影响了室内的散热量,北面墙体开口越大,室内空气的对流速度越强,较大的空气流通加大了室内散热量,因此东北满族民居建筑北向开口很少。

(二)火炕在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历程中发挥的影响

在满族房屋的设计建造中,取暖是房屋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建筑内部空间格局从平面布局到墙体的厚度及墙面的开口采光等一系列的建筑语言都与适应寒冷气候、采光取暖息息相关。满族人在建造房屋过程中借鉴汉族的取暖方式,结合当地特点建造出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主要取暖方式:火炕。在满足人民的居住历史中,火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火炕的发明使满族先民离开了穴居方式。这样的影响效力持续到了十九世纪初。在东北房屋里,火炕是主要的采暖工具,仅仅富户有使用火炉。火炕的进一步优化为暖阁,在皇家里为以采用。

(三)火炕在东北地区满族民居室内布局中所在的意义

1、火炕是东北满族居民室内取暖的最主要设备,在满族居住空间中火炕在室内的平面布局中占据了很大部分的面积,火炕在满族人家来说不仅仅是寝居,也是人们白天室内活动的主要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活动空间。对于不经常使用,对室内热环境要求不高的室内空间,墙体也不是很厚,采暖也主要靠火盆。火炕的出现是满族民居从冬穴夏巢的居住模式发展到定居地面的关键因素。

2、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由于当时传统满族民居中不具备集中供暖,所以每家各自使用火炕进行采暖,火炕是提升室内温度的主要设备。其中富裕的民户也同时使用火盆或者火炉取暖。回旋式烟道是火炕的普遍设计样式,即火炕的炕洞一端与灶台连接,而另外的一端则与直通墙外烟囱,使用灶台来做饭的同时,烟道里的余热得到了最充分利用,辅助对炕的表面进行加热。

3、用火炕来进行采暖的方式对室内的布局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其中,卧室、起居室厨房等均以火炕而彼此联系。对生活需要的不断发展,采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厨房随之与起居室分离开来,与卫生间重新组合,灶台间开门兼做门斗,以阻隔室外寒冷空气进入卧室,人们经过灶台间进入卧室,是进出东西屋的通道,灶台间设有做饭、烧炕取暖的四个灶,有的人家在外屋设一道与北墙平行的墙体,将房间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南间是主要的生活间,而北间也叫做“倒闸”。更有利于在冬季保持室内温度。

(四)特殊门窗的处理手法在满族民居中的应用

东北满族房屋的大多数门窗多位于南面,这样的设计保障了充足的采光有利于更好的通风。因此,位于南面的窗户较大,而位于北面的窗户则相对狭小。另外,窗户外面用以窗户纸,采光不会受到干扰而阻止了大风雪进入室内,窗户纸的物理效应还可以使屋内墙体不会受冷热的气流换替而脱落。房门主要采用两个门,即内门和外门,更能够阻挡室外的冷风。

(五)墙体保温在东北满族民居取暖中的应用

1、厚重的墙体

墙体在满族居室中不仅是分割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保温隔热的重要环节。东北居民对墙体的保温性方面具有独特的做法。为抵御由西北方向入侵的冬季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民居建筑朝北墙体最厚,其次是南墙,再次是山墙,室内隔墙由于不承重普遍较薄,经济条件差的用泥草墙,经济状况好的用木板墙。

2、复合材料墙体

东北地区的满族民居中罕有单一使用一种材料的情况,即使以一种材料为主,也会同时涂抹、添加泥土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大多是几种材料组合而成。传统民居墙体,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的限制,节约砖的用量首当其冲,采用只在墙体的内、外两侧进行砌砖,墙的中间部分则用碎砖并灌以白灰浆达到粘合的效果,与单一砖墙保温性能相比抵御冬季的寒冷气流更为有效。

3、关于火墙的应用

墙体是中空的被称之为火墙,这种采暖设施最早由满族人发明,与灶台相连,取暖与做饭两用。一般设置在炕边上,中空的部分作为烟道,弥补了单纯靠火炕提高室温、供热取暖的不足,火墙在室内取暖的应用增加了室内散热接触面,使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室内活动空间的舒适度。火墙外观上与室内的隔墙基本相同,室内的空间大小决定了其高度、长度。火墙的内部涂有沙子和泥,抹光时用抹布着沾水,用以强化烟道内的烟气流动,从而加快升温,外表面涂刷白灰和石膏,减轻雨水的冲刷。

4、对民居外墙的防冻处理

传统的东北民居构筑墙体时均采用夯土墙的类型,这是因为在东北,白昼和夜晚的温度差异较大,水分自然会在墙体中存留。如此差异明显的温差会将墙体的水分冻结,从而体积膨胀,在反反复复的冻结和融化融的过程中,墙体的开裂指数明显增大,外墙体的有效期随之虽短。对此,加入富有弹性的稻草可以扩充砌块之间的空隙,从而减小了水分对墙体的破坏。在提高保暖性能、减少柱子损害方面,在东北地区的满族房屋设计中,通常将柱子的外墙陷在墙体的内部,这样冷桥便不会产生,柱子的使用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六)如何在东北地区的满族民居中应用屋面

从建筑单体看,同一建筑平屋顶的外表面积最小,散热量最小。在综合考虑东北满族民居气候影响背景前提下,采取坡度较缓的硬山顶构造形式,有利于冬季屋面积雪的适量保存,使雪本身作为一种有效的自然保温层,对冬季建筑单体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在通过对日照、风、雨、雪的综合关系及建筑单体的保温性以及防水的性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地基础上,建筑屋面的主要材料以瓦顶和草顶为主。

瓦屋面横向与纵向紧密整齐排列、青砖采用仰面铺砌的处理手法是为解决雨水天气或冬季积雪消融时雨水能顺利排泄,考虑到瓦面的单薄感屋面坡两端做两垅或三垅合瓦压边加强瓦面的厚重感。在满族民居房檐位置以双重滴水瓦的处理方式,既对瓦屋起到了装饰作用,又提高了屋面的排水速度。同时还能避免由季节交替产生的冻融造成瓦屋脱落存在安全隐患现象。

虽然满族房屋的单体草屋顶屋檐苫草要薄,但屋脊苫的草需要加厚,这是考虑到了冷风和雨水的因素。

东北满族民居的墙体很厚,但是屋顶单薄,屋顶隔热和保温性能非常差,而屋顶的展开面积大不利于整体保温。针对这种情况室内屋架上做有天棚,是屋架和天棚之间形成独立的间层以阻隔冷空气。有的天棚上放置锯末或草木灰,再往天棚下裱糊较厚层的纸张,进一步加强保温效果。

(七)如何在东北地区的满族民居内应用地烟囱

在多种多样的满足房屋样式中,烟囱都是需要树立在地面的。如果烟囱选择在屋顶,雨水往往会在底部泄出或者渗漏,而立在地面,则避免了这个缺点。而其,烟囱不要贴近房屋本身,选择用一道矮墙在中间隔离,且这个矮墙内设有烟道。满足房屋采暖需要大火,烟量较大,矮墙延长了烟道的距离,更有利于有效的采暖和良好的通烟。另外冬季多雨雪,满足人民便将火炕设计有三处通口。第一个通口设在灶膛,此处进入燃火原料,第二个通口设于灶膛连接火炕的烟道,第三个则是设立烟囱与火炕的烟道。当灶膛中的火点燃,热烟顺着第二个通口成功直通火炕的内部,随之升高了火炕的温度,屋内得到供暖,第三个通口不会将过量的热烟存在室内,热烟顺畅的经此到达烟囱处。另外,烟囱的设计也十分科学,将一个深坑设计在烟囱的最下方,这样既有利于热烟的排放,还可防止室外的风雪灌进室内。

(八)浅谈火炕的使用在满族房屋内使用的生态价值

火炕的发明和应用可以作为东北满族民居地域技术的代表,同时也是满族居住文化的标致。火炕的使用基本不需要成本,主要材料都是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加热与做饭同步,每天做饭的同时,大部分的热能进入到火炕,能源能充分的利用,节省燃料、取暖的性能好且保持持久。解决了东北地区燃料紧缺的问题,火炕清理出来的炕土,是上等的庄稼肥料,非常环保生态。因此它成为了东北满族民居生活中不可取代一直被应用的取暖设施。

结论

东北满族民居保暖措施由最开始的穴居,到借鉴汉族火炕,慢慢由穴居移到地面,实现地面居住。火炕的使用成为了满族居民由地下到地面的转折点。满足居民以火炕为原型,延伸发展出其他的室内保暖、取暖的方法以及措施,不断提高满族居民冬季防寒保暖的居住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满族居民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北传统民居取暖措施提出了新挑战,希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为满族居民冬季取暖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韩聪.《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周立军.于立波.《东北传统民居应对严寒气候措施的讨论》.

[3]. 刘嘉麒.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

[4]. 刘治保 .《论东北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理念的启示》

[5]. 王岸英 .《满族火炕考辨》.《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04)

[6]. 汝军红 .《辽东满族民居建筑地域性营造技术调查_兼谈寒冷地区村镇建筑生态》

[7]. 王玉..辽宁满族民居建筑特色研究.苏州大学.2007.P30-P32.

[7]. 周允基 《清代满族房屋建筑的取暖及其文化》

指导教师:王铁军

上一篇:建立科学用人机制研究 下一篇:简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