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关税务司公署旧址

时间:2022-08-31 03:18:20

东海关税务司公署旧址

烟台市太平湾东岸的海关街,有一座不起眼的二层楼房,它便是烟台东海关税务司公署的旧址。这座150年的老房子,既是中国海关丧失的历史见证,也是中西建筑文化冲突、融合的实例。

1861年,根据《天津条约》,烟台被迫开埠,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1862年东海关成立,由登莱青道道台兼任东海关监督,并开办户关(后称为常关或大关),办理海关事务。然而当时中国的海关、关税已为外国人把持,总税务司为英国人赫德,各通商口岸的税务司均由总税务司募请派遣。于是,1863年英国人汉南被派到烟台,成为东海关首任税务司。

东海关操纵着烟台港口的管理大权,执行的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协定关税”税制和税率,控制着海关的财政收入,而烟台常关只负责民船税收。1901年,为抵押“庚子赔款”,全国各通商口岸50里之内常关的税收均被作押。自此,烟台常关在烟台港的业务由东海关税务司公署兼管,烟台口岸征收的关税和厘金均由东海关税务司直接储存于外国银行,然后上报总税务司分派给各“缔约”国家。1931年后,山东北部沿海22个港口统归东海关税务司公署管辖。

1863年汉南到烟台时,东海关尚无正式办公处所,后请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批准,于1865年盖楼房一座,其所在的街道遂得名海关街。这座楼房主体建筑二层,楼上为税务司、帮办等高级职员办公室;楼下为东海关验货、征税处。主楼西门南北两侧各接有平房4间,分别为员工宿舍和报关处,主楼西门直通码头、仓库、验货场、货栈等地。

这座建筑的奇特之处在于主体建筑及室内设计为英式风格,但主楼两边的平房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门房形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平行拼接在一起,乍看有些不伦不类,却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冲突、融合的体现。

鸦片战争后,具有工业文明内涵的西方文化带着炫耀的姿态踏上中国大地,但是西方文明是伴随着枪炮的轰鸣来到中国的,自然受到中国百姓的敌视。为了有利于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殖民者便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所谓“入乡随俗”。反映在建筑文化上,就出现了中西合璧式建筑,即在移植西方建筑形态的基础上又揉进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东海关税务司公署就是这种建筑形式的早期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小楼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烟台条约》签约之处。1875年,英国借“马嘉理案”向清政府进行讹诈,提出了许多极为苛刻的要求。在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干预下,1876年8月22日,英国公使威妥玛与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在烟台谈判,地点就在东海关税务司公署二楼。这期间,俄、美、法、德等国驻华公使以避暑名义来到烟台,密切关注中英谈判的发展。数国兵舰集泊于烟台港,一字排开升火待机,进行武力威胁;赫德作为李鸿章的助理也为英国人摇旗呐喊,威妥玛趾高气昂,十分得意。在外国势力的种种逼迫下,9月13日屈辱的《烟台条约》签订,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中国的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1938年2月,东海关税务司公署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海关事务遂由日本人控制。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座历史建筑及其海关业务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如今,东海关税务司公署旧址已被列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上一篇:进境侵权第一案 下一篇:孩子大了,要有新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