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樊迟问孔子谈起

时间:2022-08-31 02:44:46

在《颜渊・二十二》中,樊迟问仁,子答曰:“爱人”;问知,子答曰:“知人”。而在《子路・十七》中,又问仁,子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前者讲爱人,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我们想,为师之道,亦当以仁为根本,爱护学生也是“仁”。否则,严谨而无根,只是靠严厉,是难以指望亲师重道的,就不必说什么师道尊严了。“知人”,即了解人,有知人之明。为师者,了解学生也需要有知人之明,需要一种教育智慧。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知彼”,能走进童心,知其困惑,知其喜怒哀惧爱恶欲,乃至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并能据自己的教育素质,用心因材施教、循循诱导,就能够开蒙启智。因此,我们要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后者是说,日常生活态度恭谨,行事应认真敬慎,与人处当忠诚,即使到蛮荒之地,也不能放弃这些原则。古今得国、得天下者,尊贤重士使能,贤人用而天下服,道德彰为民之表,行事敬慎,勤政爱民,则百川趋之,众望所归。对教师而言,就当恭谨谦虚为人,爱岗敬慎做事,与同事、与学生,以诚相待,对事业忠诚不渝。这也是为人行事育人的不可放弃的原则。

子张也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又认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庄重就不致遭侮辱,宽厚就会受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任用,勤敏就会提高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我们教师为人师表,自然也当注意仪态端庄,对学生严中有宽能尊重、言而有信讲真诚、勤敏施教、慈爱有恩惠,如此,学生才会亲师重道、信而不疑、向学精进、愿闻教导。否则,注定会事与愿违。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中,提到“仁”的有109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道德、人格境界。但我们应该会注意到:孔子对于仁的回答与解释大都是不同的。这,一方面可知仁的内容包涵甚广,一方面也可看出孔子也正是因材施教的。他每次讲仁的背景不同,又因人而异,针对救失,对弟子诲语谆谆,我们也应该能从中受到启示。如分层次教学、关注每一学习个体而施教等等。

我们应当如曾子之“日三省吾身”,如曾子后人曾国藩之“改过迁善”。反思自己,是否尊重爱护学生,工作是否敬慎勤敏――是否存心仁厚。

(吉林省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学校)

上一篇:成才视角下学生语言训练之管窥 下一篇:教师该如何引导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