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巧上“操作活动”课

时间:2022-08-31 02:33:47

利用多媒体巧上“操作活动”课

动手操作活动,利用直观手段,具体形象,易于建立表象,激发想象,有利于促进兴趣。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操作活动被许多学生喜爱。近年来,教师在教学中都自觉地采用这种方式并辅以多媒体来开展教学,课堂效果显著。为了让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更深刻的体验,在“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3个操作活动内容,通过对本堂课的两次教学,看到了这种教学方式大有可为。

一、透视活动

透视活动一

第一次教学:

二、启示

3个操作活动分别通过多媒体为理解面积意义、探究单位统一、建立面积单位表象而设计,围绕这些教学目标,两次教学都进行了必要的操作活动,然而第一次教学仅仅是“活跃”的课堂,而没有“效率”两个字。经修改课件和内容设计,第二次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主要是因为遵循了操作活动中的几条原则。

1 操作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活动一中的第一次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充分体验的时空,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面,摸摸它们的面积,学生是自主的。但上完课之后,却感觉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面积的本质,学生感受了,但是还是不能把对面积的理解上升为概念,学生似乎只是经历了,参与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第二次教学中,给出要求,摸两个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就会思考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它的大小才是它的面积。以此来防止学习被外在的非本质因素干扰,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2 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教学活动是一种系统行为,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而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有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活动二中的第一次教学,操作要求就太笼统了,笔者原本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比较某些面的面积可以用一个东西去度量,而且这个东西必需是同一大小的,希望学生通过摆弄学具感悟这一点,然而吸引学生的不是这一微妙的逻辑,而是形形的小正方形,显然让操作活动只流于形式。第二次的教学,笔者把这个目标肢解成三部分,先由学生感性地猜想来比较面积,再让学生动手通过摆一摆来验证大小,最后在学生有摆放操作经历基础上给出矛盾冲突揭示需要统一面积单位,这样,操作就有了明确的要求,在竞争的氛围中,不但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动手操作、建立表象的机会,而且发展了一部分人的创新思维,学生有创造性地摆法正是基于有明确的要求,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操作的功能。

3 操作时感知对象要突出,要有教师有效的引导

活动三的第一次教学似乎是很自主地,给学生空间,为学生准备好材料,根据条件进行探究,可是练习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没有一个好的认识。究其原因,是感知对象不够突出,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地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动中要适当突出感知对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度等方面来实现。因此,在活动三的第二次教学中,笔者对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颜色上进行了区分,并且逐个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以便让学生对操作对象有充分地感知,随时监控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在积极的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结束语

操作活动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如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更灵巧有效地上好操作活动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探究。

上一篇:精心修改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下一篇:论非语言沟通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