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8-31 12:19:5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属于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的“情思与意境”赏析。单元要求为“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古典诗歌阅读”版块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作为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应为宋“豪放词”鉴赏的一个小结。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但由于未接受系统的诗歌鉴赏训练,再加之阅读面有限,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知之甚少,所以对诗歌的情感内容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感悟以及运用已学方法解决实际鉴赏问题的平台。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为阅读鉴赏探究性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影音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利用多媒体课件以问题呈现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通过多媒体听读、自由诵读、展示朗读等多重诵读,涵咏、感悟,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整合表达能力;然后通过对景物描写及典故内涵的探究整合,走进作者内心,进而对学生形成一种大的思维穿透力及情感震憾力。在教学中我们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模式如下图:

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分享集体智慧的习惯,同时也拓展了思维空间。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思想内核、作品特点。

2.找出词中的意象及典故,体会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及典故中所蓄含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背诵这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通过对意象及动作的分析入情、入境,自主进行情景再创造。

3.通过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提升思维、整合、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欣赏、感悟、探究中入情入境,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培养诗歌阅读的兴趣。

2.探究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执著的爱国热忱与状志难酬的悲愤,进而激发并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2.通过对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及所用典故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典故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学习借景、借典抒情的手法。

2.精练、规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探究式教学,其主要步骤为:

查阅资料――情感激发――多重诵读――自主生疑――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课程导入

1.多媒体播放仲天的《战觞》。

2.导语:一曲“战觞”让我们慷慨激昂,透过曲词的如血残阳、漠漠黄沙、金戈铁马的壮丽画面,辛弃疾悲壮的英雄形象,已然映入我们的脑海,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设计意图]利用慷慨激昂的音乐,创设一种悲壮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二)前置诊测,走近稼轩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抗金英雄,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稼轩名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名联欣赏

下面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但上下联都打乱了顺序请重新调整。

铁板铜琶 东去 继 东坡 大江 高唱

美芹悲黍 鸿雁 冀 莫随 南飞 南宋

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课前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养成课前利用各种媒体查阅资料的习惯,全方位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探究文本,走进稼轩

1.诵读感悟

①初读 ②听读 ③自由读 ④展示读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单元的基本要求是体味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性”。设计多重诵读,就是让学生在“初读”中疏通大意,入情入境;在多媒体“听读”中欣赏、感悟,在“自由读”中涵咏,品味形象和把握情感,通过“展示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节奏,及把从作品得来的情感进行“外化”表现。

2.自读梳理

①辛弃疾登上南京赏心亭他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远山 落日 断鸿

做的动作:

看吴钩 拍栏杆

想到的人:

张瀚 许汜 刘备 桓温

②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

(“无人会,登临意。”总领全篇)

[设计意图]高尔基曾说过:“在诗歌作品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要鉴赏一首诗歌,首先得找到诗词中所运用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再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把握意境,进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找“词眼”训练学生迅速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

3.合作探究

问题一:对于词的上阙所描绘的景象,假如你身临其境,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辛弃疾呢?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

①置我入境?摇②感悟作者?摇③知人论世?摇④融情入景

[设计意图]结合意象通过联想与想像对诗歌进行情景再创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让学生把“我”置入作者所绘的“境”中,结合背景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就会得到一种虚拟而真切的感受,从而也就会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这样,就既获得一种方法上的指引,也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问题二:作者“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流露了怎样的情绪?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情感抒发的含蓄、深沉)

[设计意图]“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当“歌以咏之”不足以表情达意的时候,人就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除了借“景物”来抒感之外,往往借助动作来表达情感,当那个曾经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英雄,而今只能空看“吴钩”“拍栏”感慨的时候,其无法言喻的落寞与悲愤又来得何等深沉!

问题三:词的下阙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张翰――念鱼归隐――耻于弃官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为国为民

刘备――雄才大略――追慕英雄

桓温――时光流逝――不愿虚掷年华

(注意“归未”、“怕应羞见”等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词语)

[设计意图]“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典抒情是古典诗歌的常用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一是典故自身就是一种文化浓缩景观;二是借用者在借用时表现的情感又来得深沉、复杂、含蓄;三是运用方式灵活多样,可直用、化用,也可正用、反用。辛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用典,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典故自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归未”、“怕应羞见”等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词语来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升华拓展、走进自我

1.找一句你最欣赏的诗句或拓展为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或作评价性赏析。

2.梁衡评价辛弃疾“词人本色是武人”是说词人本是行伍出身,国家残破之际却不能手持长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只能以纸笔悲歌慷慨,所以其词风沉雄豪壮,而本词中却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玉簪螺髻、红巾翠袖来进行点染,有人认为有柔媚繁褥之感,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①学生展示成果。

②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诗歌的鉴赏最终得通过联想想像内化为鉴赏者自身一种独特而深沉的内心体验,从而对鉴赏者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震憾力。而鉴赏者在感悟、联想、评价、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又各有差异,所以把课堂所得的东西通地自己的语言加以“外化”,对学生的思维穿透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一种提升,也借此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走出文本、走近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诗颔联以?摇 ?摇?摇和?摇 ?摇?摇?摇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屈原?摇白居易)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设计意图]通过与文体类似的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的引领,把学生的目光引向高考,实现课堂与高考的对接,培养学生用课中所学的鉴赏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鉴赏问题的迁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走向课外,再悟稼轩

1.欣赏词曲,和歌背诵

播放吴哲铭的《水龙吟》,要求学生在情景氛围中和歌背诵。

2.课外自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背诵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常规要求。词又是一种可谱曲演唱的体裁,所以在浓郁的情景氛中来产生情感共呜而背诵曲词,这种文辞与情感的体验会来得更真切深刻,也使整个课堂在乐声中开始在乐声中结束,给学生一种身心的享受,也给呆板的语文课堂一抹亮色。课外的名家作品阅读,既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阅读过程又是对学生思想灵魂的一次洗礼。

上一篇:失地农民转移培训教育的对策分析 下一篇:立足于“言”赏至孝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