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的价值及保护对策

时间:2022-08-31 12:14:52

陕南民歌的价值及保护对策

陕南是对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总称。陕南三市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流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南北过渡性色彩,但以南方特色为主。陕南三市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甘肃交界,整个地势错落多变,有水丰粮茂的平川,还有河流纵横的崇山峻岭、浅山丘陵,再加上移民众多,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周边文化的渗透交融,特别是语言音调的差异,从而使陕南民歌无论是体裁、题材、内容、形式,还是音调、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十分绚丽多彩,千姿百态。

陕南民歌在于描述陕南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陕南民歌中蕴含的汉江传统文化的精髓及价值超越了时空,是连结着陕南人民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家园,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陕南民歌是和生成它们的陕南劳动方式、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所有这些发生剧烈变化时,它们的传承过程和传承方式也随之变化,陕南民歌的功能性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一、陕南民歌的价值特征

陕南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在对本地区民族的民歌不断丰富,不断再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俗、情歌、劳动歌、劝善歌、孝歌、祭歌、酒歌以及红色歌谣等。按题材分山歌、号子、小调,其特点是风格鲜明独特,具有秦巴山地的豪放和汉水流域的委婉流畅;旋律与地方语言紧密结合,相互陪衬;劳动场面,抒怀的意境分明,常区分某些特性的音阶、调式、节拍、节奏与舞蹈的特点相吻合,既有大气、高亢、粗犷的韵律,又有委婉细腻、和谐的音乐元素,其价值特征是:1、大多数陕南民歌都是劳动、祭祀、社会活动的一种手段或一个事项,在一起活动中的具体仪式,具有推动作用。如劳动号子不仅能统一劳动节奏,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合作能量,加快完成某劳动任务,使人们在娱乐和劳动中有很强的参与性,因而显示出极强的启迪价值。2、陕南民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古至今,涉及面广,劳动、时政、生活常识、男女爱情、游戏玩耍、悲欢离合、天文地理、哲学民俗等都是民歌表现的对象,构成不同的环境、形式、习俗和风格。陕南民歌又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和体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劳动、生活、社会活动中,用唱喊的形式记载和反映内心世界的豪迈壮志、喜乐悲哀、热闹场面、经验教训、追求欲望、理想情怀等,经过多年的流传、完善,形成易记、易唱的个曲。如汉中的《太阳落坡似山阴》《绣荷包》等。3、同一首陕南民歌因演唱地点、时间、歌词、歌手的情绪变化而大不同。使一个地区的民族或民歌也会因长期受特定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方言音调、审美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地域风格,也体现出陕南民歌的民族价值。4、陕南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长期以来是激励陕南人民劳动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创新发展的催化剂,渗透出特殊的历史传承价值5、陕南民歌量多,流传范围广,人称是天然艺术宝库。如安康的民歌《郎在对面唱山歌》、紫阳的《茶歌》、镇安的《源生态民歌》、汉中的《太阳落坡似山阴》《人家的丈夫像书生》《绣荷包》《巴山顶上修堰塘》《背篓新歌》等其中《巴山顶上修堰塘》《背篓新歌》等也登上了京城舞台,说明陕南民歌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6、20世纪50年代,汉中歌舞剧团创作的歌剧《红梅岭》唱到了中南海。其音乐具有浓厚的陕南地域特色,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特别是《茶歌》《背篓新歌》《巴山顶上迎太阳》《迎春花儿开》等都是陕南民歌的结晶。几十年过去后,至今仍在老百姓当中传唱,经久不衰,事实证明陕南民歌在群众心目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7、陕南民歌中镇巴民歌、甸阳民歌、商洛民歌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的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证明陕南民歌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二、陕南民歌现状

首先是缺少名人。有史以来就没有推出举世公认的名人,而陕南民歌的流传大多数是依靠民间老艺人的口传身教,但随着这些老艺人的逐渐离世,加上有的没有及时传承到下一代而使得本身就单一的口传身教显得孤立无援。

民歌能够保留传承下来,本身就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然而就汉中来说,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歌剧《红梅岭》《端公戏》以后,能原汁原味创作、加工、提炼的陕南民歌的词曲作者并不多。陕南民歌长期以来受寂寞、冷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陕南民歌走不出山门,走不出秦巴的突出问题。另外政府缺少投资力度。陕南民歌的保护、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以前,各级政府对陕南民歌保护发展的投资太少,甚至没有,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陕南民歌的保护

与所有艺术品种一样,陕南民歌也同样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保护与发展。陕南民歌之所以有保护和开发价值,是因为人民精神的需求,陕南民歌即能娱乐,也可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充分说明了陕南民歌具有保护发展的价值和自身魅力,所以要结合陕南民歌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小孩抓起,让陕南民歌走进学校的音乐课堂。如,在我们陕南的中小学音乐课中把陕南民歌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由音乐老师、陕南民歌传承人、文化馆音乐工作者进行教唱,这样陕南民歌就会后继有人。

2、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密结合,认定和保护好陕南民歌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对陕南民歌的传承作用。要关心他们的生存状况和传艺情况。对传承人要进行跟踪指导和有效管理。对优秀传承人要进行表彰奖励,通过传承人的传唱,尽快解决陕南民歌后继乏人和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使年轻歌手尽快成长起来。

3、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普及职能,有意识地把陕南民歌的普及作为文化馆、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大力开展陕南民歌在群众中的传唱活动,使陕南民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陕南民歌培养大量的参与者和传唱者。

4、充分发挥民间文艺社团对陕南民歌的传承作用。文化馆、站要进行有效地指导,使文艺社团担负起对陕南民歌的宣传、演唱、传承的职能。

5、加强陕南民歌的交流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使陕南民歌走向世界。每一两年举办一次陕南民歌节,进行相互交流,特别是加强陕南三地市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三地市对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熟悉、喜爱、学唱陕南民歌。形成强强联合,把陕南民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使外界像了解陕北民歌一样,了解喜欢陕南民歌,这样陕南民歌就一定能传承下去。

6、发挥政府职能,以政府行为推动陕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政府要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陕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2005年汉中市政府举办了首届陕南民歌节,当时影响很大,上了中央电视台,可惜只办了一届,我们期望能够第二届、第三届连续不断的办下去。

7、搜集与整理,加强对陕南民歌的研究。要对陕南民歌进行全方位的一无遗漏的搜集整理,组织音乐工作者挖掘、创作反映陕南民歌精髓的文艺作品,将陕南民歌融入到歌剧、小品、舞蹈、小说、电视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从而多角度、多渠道地将陕南民歌推向全国。加工整理出版《陕南民歌精选》要注重保存价值。建立民歌档案,同时要采用摄像、录制光盘等现代化的手段将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原始民歌原汁原味保存下来,决不能丢掉陕南民歌的个性特色,颠覆陕南民歌的传统艺术,以迷失陕南民歌的文化精神为代价;一定要保持陕南民歌的基本特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创新。让陕南民歌与时俱进地重新回归到和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并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

8、强化媒体对陕南民歌的传播。电视、广播、各种报刊都是传播、传承陕南民歌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将其作为陕南民歌传播的一个平台。可以举办陕南民歌“每周一歌”活动,进行陕南民歌的大众鉴赏,这些宣传媒体可把对陕南民歌的传播、传承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别开生面,抓出成效。这对于陕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来说,功德无量。

9、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要将陕南民歌的开发与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结合起来。通过陕南民歌来宣传陕南旅游,推动旅游事业的腾飞。打造一台经典陕南民歌演唱会,同时请著名的歌唱家进行演唱,使其翻过秦岭、巴山、打出潼关,这也将产生一定的宣传效应和传承效应。毫无疑问,只有利用才能传承,才能发展。

总之,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一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处于日渐式微的陕南民歌,更是需要有一种利于其传承、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要保护和传承好陕南民歌,最关键的是要保证陕南民歌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要让广大民众从传唱陕南民歌的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感受到陕南民歌与他们生活的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创造这种有利环境,以使陕南民歌代代相传下去,让陕南民歌在陕南的青山绿水中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使陕南民歌在优化的人文环境中生生不息,代代繁衍。总之,珍惜文化资源,发展与保护陕南民歌作为一个群文工作者来说,我们责无旁贷,陕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以音乐剧创作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实现“零起步”... 下一篇:音声乐心 陶情修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