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疗法在班主任谈话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31 09:31:10

合理情绪疗法在班主任谈话中的应用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该方法主要有:与不合理想法辩论、合理情绪想象、认知的家庭作业等。班主任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要善于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健康、和谐、快乐成长。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M,女,初二学生。曾与本班一名女同学N关系不错,N长得漂亮,能力较强。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M感受到了伤害,慢慢不与其交往。有她在场,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觉得心里很压抑。在班级中N经常成为中心,或者和周围人聊天,或开玩笑。M觉得没人喜欢自己,没人理自己。现在,M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变得比以前沉默了。

班主任多次与M交谈,收集资料、评估问题之后,认为M的问题是人际交往问题。造成其交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认知问题。认知问题表现为对自己、他人和交往本身的认知出现了问题。M不能客观地看待他人,不能正确认识交往过程的本身实际上是双方彼此得到满足和需求的过程。基于这样的分析,班主任首先结合具体事例介绍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原则及认知行为理论,帮助M建立正确的信念,并让其写心得体会(认知家庭作业)。以下是班主任与M的部分谈话:

M:最近的情况好点了,可N在场还是觉得很别扭。她一在场我就很烦,甚至在走廊,我看到她与某人指指划划地聊天我就厌恶极了。以前我经常回避她,她在我就走,但事实证明回避她我心里还是很不平衡。

班主任:看来回避也不能解决问题。

M:有时我就是想通过打击她、惹她生气来消除我的压力。

班主任:结果怎么样呢?

M:我有时会说几句风凉话来打击她的积极性,如果奏效,还比较满意,否则就干脆不理她。

班主任: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M:但她在场尤其是滔滔不绝地谈论,别人又很认真地听的时候我真看不惯,可我不参与就显得自己很孤立。

班主任:这时你怎么想?

M:我就觉得她太爱出风头了,心里不平衡。希望她少说话,在我面前收敛些。她应该见到我也像我见到她一样有所畏惧,我才平衡。

班主任: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少说话或不说话?又凭什么要求别人怎样对待你?

M:(沉默)

班主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苛求于人,实际上你是觉得她在场时表现突出,就觉得自己不如她,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心里不平衡,对不对?

M:是的。

班主任教给M使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通过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来改变其错误的认知和习惯性思维方式,矫正其不良心态。通过几次作业及面谈,M在认知及人际交往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下面是M的一次作业:

诱因(A):N在教室大声说话,或发表意见,或指责他人,非常无拘无束。

信念(B):①她不应该这样无拘无束。②她见到我也应该像我见到她一样有所畏惧。

结果(C):不平衡、生气、躲避她。

辩论(D):①我在时,或不在时,她无拘无束,难道不应该吗? 答:我觉得她以前伤害过我,所以我讨厌她,看不惯她的一举一动,她让我心理有压力不平衡。我认为她在我面前就应该拘束些。但是这是别人的性格,别人的自由,是两码事。我不理她,并不代表别人不理她,她在别人面前随便,我虽然不舒服但我改变不了她,又不可能总回避她,应该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接受它才是最可取的。 ②她见到我一定要有所畏惧并收敛行为,这对吗?答:不对。别人要怎样做是人家的自由,我根本无法控制,也没有权力控制。原来我总是想,她在场或说话时我就沉默,但我在场或说话,她却主动参与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我会很生气。其实,是怕她滔滔不绝地与我争论,说服我或指责我,又怕她对我形成一种威胁。

效果(E):通过自己与自己辩论,现在她在场时,我也能主动说话不像以前那么讨厌她了,也不像以前那样畏惧和拘束了,但还不能做到像与别人那样自然地交往。必须多次反复做类似的作业,以使合理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信念,建立正确的思维体系。

从上述案例可以发现,合理的信念(想法)能使人对事物做出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想法)则会使人们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一个人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会导致情绪障碍。因此,班主任恰当地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来调整学生的思维,对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

上一篇: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下一篇:让“生活化”走进中职语文课堂的思考与策略